踏滩涂调研绘路线肌理 融创意设计赋文旅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01 阅读:
2025年6月29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实践队赴平潭北部湾白沙公园有余海钓基地实地调研,聚焦旅游路线调研、创新设计及文创开发开展实践活动,为当地乡村文旅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海岸探秘:双重视角描摹路线肌理
平潭北部湾海风轻拂,实践队员在有余海钓项目负责人陈敏的邀请下,手持赶海工具,以“体验者”与“调研者”的双重身份,开启赶海旅游路线实地勘察。
踏入由海滩岩围成的赶海基地,滩涂石头缝中不时闪过螃蟹的鲜红身影。现场老师傅穿梭于人群中,耐心传授捕捉技巧:“看石头缝阴影处,下手要轻、要快!”队员们边学习边记录,海沙松软度、海泥阻力感、岩石分布密度,乃至游客弯腰捉蟹的平均时长,均被纳入体验感调研的细节数据。
队员王子烨询问海货来源时,老师傅揭秘了基地维持生态平衡的“秘诀”——通过“打窝”法提前投放诱饵吸引海洋生物,并利用地形构建“可进不可出”的生态环境。队员们在调研表中特别标注:“生态设计对旅游体验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两小时的实地体验中,队员们不仅收获了半桶鲜活海货,更完成了详尽的调研记录,涵盖游客集中停留区域、最受欢迎的互动环节等关键信息。这些一手资料为后续旅游路线优化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头脑风暴:创意碰撞催生文旅新场景
赶海结束后,实践队与项目负责人陈敏、基地运营团队召开“旅游路线创新与文创开发”研讨会。陈敏指出,当前乡村旅游的痛点在于,游客已不满足于“到此一游”,更追求“有知识、有互动、有回忆”的深度体验。他以海滩岩天然屏障为例,提议打造“潮汐时刻表打卡路线”,在不同潮位设置解说牌,让游客在游览中学习海洋知识、拍摄独特打卡照。
这一想法激发了队员们的创意灵感。负责旅游规划的洪思彤建议,将路线划分为“探蟹区”“寻贝区”,结合潮汐时间设计“一日三游”玩法,形成闭环体验;参与文创设计的詹雨轩则提出,将老师傅的“捕蟹口诀”编成顺口溜,印在书签、帆布包等物品上,既增添趣味性,又可作为特色纪念品。
陈敏对这些创意予以肯定,他表示,创新需精准把握游客“兴趣点”,“分段主题”和“口诀文创”将自然景观、民俗知识与互动体验有机融合,是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研讨中,双方碰撞出“潮汐研学线”“渔家文化线”两条特色路线框架,以及“赶海工具套装文创”“潮汐日历手账本”等文创设计雏形。
实践感悟:青春担当助力乡村振兴
夕阳西下,返程途中的队员们翻看调研笔记与创意草图,难掩兴奋之情。此次实践让“乡村文旅振兴”从课本上的概念,转变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创造的具体行动。
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旅游路线设计并非简单的“景点串联”,而需像基地“打窝”般精准捕捉游客需求,用细节营造“来了就不想走”的体验;文创开发也不是图案的随意组合,必须从本土文化中提取“记忆点”,让产品成为讲述乡村故事的“载体”。
队员施晓霞在实践日志中写道:“以前觉得乡村振兴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只要带眼观察、用脑思考、用手创造,年轻人也能在沙滩上画出发展蓝图。”
此次平潭实践为实践队积累了宝贵的文旅调研与设计经验,更坚定了队员们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的信念。未来,他们将持续打磨设计方案,把从赶海基地收获的灵感转化为助力乡村文旅振兴的实际行动,让青春智慧与担当在更多乡村土地上生根发芽。
(施晓霞/文)
作者:施晓霞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