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南京医科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控糖脱敏护成长之路,接苗防疫守青春之盾”分队走进南京市江宁区东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针对空气污染及室内过敏原等环境暴露因素对儿童哮喘发病率的影响开展专题宣讲。团队通过发放科普手册、现场讲解防护策略,助力家长识别哮喘信号、优化居家环境,推动儿童呼吸健康社区防线建设。
隐忧:每百名儿童中四人患病,环境诱因亟待关注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在服务站门前设立咨询台,向过往居民发放图文并茂的《儿童哮喘防护指南》。手册封面上“让孩子每一次呼吸都轻盈自由”的标语格外醒目。


(图为实践队员制作的儿童哮喘知识宣传手册。叶佳颖 供图)
一位带着孙子的老人翻阅手册时眉头紧锁:“娃总半夜咳嗽,原来可能是哮喘?”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哮喘发病率十年间增长50%,华东地区高达7.57%,平均每百名儿童中约有4名患者。团队成员随即结合手册内容解释:哮喘虽无法根治,但80%以上患儿通过规范管理可实现零发作,关键在于早识别、早干预。
破障:揪出居家“隐形杀手”,科普扫除认知盲区 宣讲环节聚焦环境诱因这一核心议题。实践队员借助展板,将复杂医学知识转化为直观比喻:“儿童气道像敏感的小喇叭,冷空气、尘螨甚至大笑都可能触发‘警报’。”室内污染被列为重点风险——未安装油烟机的家庭儿童哮喘风险增加132%,二手烟含250种有害物质,甲醛和潮湿环境滋生的尘螨更是隐匿威胁。现场家长纷纷点头:“以前只关心孩子吃什么,没想到空调滤网多久没洗也是问题!”
团队特别指出认知误区:反复被诊断为“支气管炎”(年发作超3次)或输液后仍迁延不愈的咳嗽,需警惕哮喘可能。一位母亲恍然大悟:“孩子每次跑步就蹲地上喊胸闷,我们还怪他娇气……”对此,队员提出具体建议:每周用55℃热水清洗床品、保持室内湿度40%-60%、花粉季佩戴密闭口罩,并从游泳等温和运动开始重建孩子心肺功能。

(图为实践队员为家长进行儿童哮喘知识宣讲。吴思融 供图)
行动:五步打造“呼吸安全屋”,社区联动构筑防线 针对家庭防护,团队推出“无缝空间五步法”:从床品高温除螨、厨房强力排烟,到避免孩子情绪激动时直接吸入冷空气,均配有可操作性细则。现场演示环节中,队员用吹泡泡游戏模拟呼吸训练:“这样能帮孩子平稳呼气,避免气道痉挛。”手册末页的“希望加油站”引发共鸣:奥运冠军阿德里安从哮喘患儿逆袭的故事,以及“约50%患儿青春期症状显著缓解”的医学数据,为焦虑家长注入信心。

(图为实践队员为家长发放宣传手册。吴思融 供图)
活动尾声,社区工作者表示将推动油烟机普及倡议。居民王女士攥紧领取的舒肤佳香皂感慨:“这小礼物提醒我洗手防菌,更是健康意识的‘敲门砖’。”当日共发放手册200余份,服务站内“控糖脱敏护成长之路,接苗防疫守青春之盾”的红色横幅下,家长咨询声与队员解答声交织成网,悄然织就社区健康防护的第一道筛网。

(图为实践队员在东山社区的合照。吴思融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