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青年实践团赴抚州广昌驿前,探索白莲产业振兴新路径
2025年7月4日,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青年实践队奔赴抚州广昌县姚西村,开展以白莲产业为核心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怀揣着服务乡村、助力振兴的热情,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挖掘广昌白莲产业发展现状,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力量。
广昌县素有“中国白莲之乡”的美誉,白莲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唐朝仪凤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如今,白莲不仅是广昌的地理标志产品,更是当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实践团队抵达广昌后,便马不停蹄地前往田间地头和农户家里开启了对白莲产业全链条的深度调研。
图为广昌姚西美景(供图 陈宏)
清晨的广昌,薄雾笼罩着成片的莲田,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实践团队成员们踏着晨露,走进田间地头,与正在劳作的莲农们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大姐,您家今年种了多少亩白莲?每亩的产量大概能有多少?”团队成员一边记录,一边询问着正在采摘莲蓬的李大姐。李大姐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道:“我家种了8亩地,正常年份每亩能收干莲子100来斤。不过,这白莲种植可不容易,从育苗、移栽,到日常的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得精心照料。”
队员们了解到,莲农们在种植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莲腐败病、蚜虫等病虫害一直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前几年,一场莲腐败病,让不少乡亲们的莲子减产了一半多。”另一位莲农刘叔叔忧心忡忡地说。团队成员们将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同时运用在学校所学的植物保护知识,为莲农们讲解一些科学的防治方法,比如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生物防治等。
除了种植环节的难题,莲农们在劳动力方面也面临着较大压力。白莲的采摘期集中在夏季高温时节,而且需要人工一颗颗采摘,劳动强度大。“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到了采摘季,人手根本不够用。”李大叔无奈地摇头。队员们深入分析后发现,这种劳动力短缺的现状不仅影响了白莲的及时采摘,还增加了生产成本。针对这一问题,队员们提出了推广小型采摘机械、组建季节性互助采摘队等建议,希望能推动相关措施的落地。


图为团队成员与莲农实地调研访谈(供图 曹婧冉)
在与莲农的深入交流中,队员们还了解到销售渠道单一的困境。“我们种出来的莲子,大多是卖给当地的小商贩,价格被压得很低,要是遇到市场行情不好,还可能卖不出去。”王阿姨的话引起了队员们的强烈关注。为了帮助莲农拓宽销售渠道,团队成员们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向莲农们介绍电商销售的模式和方法,莲农们纷纷表示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为了获取更全面、客观的数据,团队精心设计了白莲产业发展相关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莲农种植规模、投入成本、收入情况、产业政策认知度,以及消费者对白莲产品的了解与购买意愿等多个维度。在当地乡镇集市、村落发放问卷时,队员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老人不识字,队员们就逐字逐句地为他们朗读问卷内容,耐心解释每个问题;有的村民对问卷调查存在疑虑,队员们就详细说明调研的目的和意义,打消他们的顾虑。

图为当地农户填写调查问卷(供图 曹婧冉)
此后,三下乡团队还与驿前镇委员会各位代表开展实践交流座谈会,会议上各位代表纷纷提出驿前镇目前种植白莲存在的问题,土壤污染、农药残留、机械化程度低,这些都是困扰当地白莲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正是国土学院学子所学专业对口的问题,农大学子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将及时反馈请教学院相关专业老师,为当地白莲种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图为“三农”问题青年实践团与驿前镇委员会合影 曹婧冉 供图
本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江西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团队成员表示,将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为广昌白莲产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在广袤乡村绽放绚丽之花。(通讯员 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