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探秘万灵第三弹——聆听老者讲述永不褪色的信仰长歌

发布时间:2025-07-05     阅读
       重庆移通学院“万灵赤脉,红韵传薪”党史学习教育团在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的路孔古镇和刘乃夫小院开展了走访调研。本次调研共涉及30余户商户与当地住户。调研发现,当地年轻一辈对红色文化了解较少,尽管政府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提供了帮扶,但相关工作仍存在不足。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在调研过程中切实为村民们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在走访柳乃夫小院过程中,我与小院周围居住的老人们深入交流,让我得以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真切感受到革命精神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柳乃夫烈士以笔为枪,在黑暗年代里用文字唤醒民众,即便面对敌人的枪口也毫不退缩,最终血洒疆场。他不仅用生命捍卫了信仰,更在子女心中种下了红色火种。继承父亲遗志,毕生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紧紧相连。
  这份传承让我深刻意识到,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换来的。他们的精神不应只存在于历史课本中,而应成为我们前行的灯塔。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虽无需直面战火硝烟,但仍需以先烈为榜样,在学习与工作中勇挑重担,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创新实践、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无论是科研攻关、乡村振兴,还是文化传承,都需要我们以坚定的信念接续奋斗,让革命薪火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冯雪娇
  在万灵镇的街头,一次偶然的相遇,让我有幸聆听了一对老人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那位老爷爷谈及柳乃夫同志时,原本平静的眼神瞬间变得炽热而坚定,岁月刻下的皱纹里仿佛都涌动着对英雄的崇敬。他用朴实的语言,将柳乃夫在烽火岁月中奔走呼号、为理想舍生忘死的画面缓缓铺展,那些细节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历史之门。
  当老人凹陷的眼眶泛起红色回忆,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柳乃夫面对敌人威胁时的从容,看到了他以笔作武器,为民族觉醒而呐喊的身影。老人的讲述,不仅是对英雄事迹的复述,更是一种跨越代际的精神传递——每一个手势、每一声叹息,都饱含着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与追思。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红色精神的传承不仅存在于书本与纪念馆中,更流淌在普通人的记忆与情感里。它通过这样温暖而生动的方式,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让英雄的故事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追寻信仰的光芒。
  ——陈昭安
  采访85岁的赵兴贵爷爷时,我被他讲述的柳乃夫烈士事迹深深震撼。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柳乃夫毅然投身救国事业,他放弃安稳生活,在战火中穿梭,用行动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坚守信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用热血为民族解放事业谱写了壮丽篇章。
  更让我动容的是,柳乃夫烈士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来人的道路。这种跨越时空的红色传承,在万灵镇老人们的讲述中愈发清晰——它是赵兴贵爷爷眼中闪烁的光芒,是每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里传递的信念。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革命先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不应被遗忘。柳乃夫烈士的故事告诉我们,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的力量源泉。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从这份精神传承中汲取养分,在平凡的岗位上勇担使命,以实干践行初心,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刘惠琳
作者:“万灵赤脉,红韵传薪”党史学习教育团    来源:重庆移通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探秘万灵第三弹——聆听老者讲述永不褪色的信仰长歌
  • 笔墨传岐黄 彩绘润乡土:南昌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学子三下乡以中草药墙绘提升文化自信
  • “智慧助老e路,安全护老同行”  ——银龄智援青年实践团
  • 河南科技大学实践团走访中国船舶七二五所,探索科技报国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