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椰林摇曳的海南琼海阳江镇中心小学,一群身着白衣的大学生,正用专业与热忱,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一扇扇认识生命、守护健康的科学之门。“我们国家每天有超过280人因交通事故失去生命,其中中小学生约占8%!”在广东医科大学海椰志愿服务队义教的第二天,队员卢玺蔓在安全教育课堂上展示的这组数据,让阳江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眼神里写满了震惊。这堂主题为“安全无小事,人人关注安全”的班会课,拉开了服务队当日“人体探秘科学营”的序幕。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知识灌输。服务队依托医学专业优势,精心设计了涵盖安全教育、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器官结构与功能认知、常见医学现象解析以及系统性人体探秘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将严谨的医学知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互动体验,让科学的种子在乡村孩子心中悄然萌发。
安全筑基:数据背后的生命警示“横穿马路要记住什么口诀?”卢玺蔓抛出问题。“一看、二慢、三通过!”孩子们响亮回答。交通安全讲解环节,她不仅用触目惊心的全国交通事故数据敲响警钟,更结合校园真实案例——如栏杆断裂导致的坠楼事故、走廊追逐引发的磕碰伤害,详细剖析校园安全隐患。
“六个安全要素是什么?”孩子们掰着手指数:“防磕碰、防滑防摔、防坠落……”卢玺蔓将抽象的“安全”具象为“七个不要”行为准则:不爬围墙、不跑步上下楼梯、不向窗外倒开水等,引导孩子们在讨论身边安全事件中,将“生命至上”的理念内化于心。课程延伸的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更鼓励孩子们成为校园和家庭的“安全小卫士”。


图为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蒋京彤供图
指纹“破案”:独一无二的生命密码“小小侦探们,教室里物品丢失可以用指纹锁定嫌疑人哦。”在《指纹的秘密》课堂上,队员卢玺蔓用一个孩子们从未听及的情境瞬间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印泥、指纹采集卡分发下去,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按压指尖,当清晰的斗形、箕形或弓形纹路跃然纸上时,惊叹声此起彼伏。
“哇,我的每个手指指纹真的都不一样!”同桌间交换采集卡对比观察后,五年级的王同学兴奋地喊道。课程高潮是“大侦探游戏”:面对预设的“案发现场”遗留的箕形指纹,孩子们化身小侦探,仔细比对手中“嫌疑人”(A/B/C/D)的指纹卡片,最终成功“锁定目标”。


图为学生们印下自己的手印。蒋京彤供图。
“指纹就像刻在身体上的独特ID卡,终身不变!”卢玺蔓总结道。她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联想指纹锁、手机解锁等日常应用,并拓展介绍虹膜、声纹等生物识别技术,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生物科技的种子。
画笔下的“胃”世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夏天贪吃冰棍,伤害最大的就是我们肚子里这个‘口袋’!”在《医学结构绘画:探秘胃世界》课堂上,队员彭祖宇用生活场景自然切入主题。他用简洁的板书勾勒出消化系统轮廓,重点解析胃在左上腹的“月牙形”结构及其研磨食物的“机械消化”和分泌胃酸的“化学消化”双重功能。
随后的绘画环节成为想象力与科学知识碰撞的舞台。孩子们手握水彩笔,在A4纸上认真描绘心中的“胃”。有的突出其蠕动的肌肉纹理,有的用夸张的线条表现胃酸“工作”的场景,还有的细心标注“贲门”、“幽门”等结构。彭祖宇穿梭其间,耐心交流创作思路,巧妙地将“规律饮食、少食生冷”的健康理念融入指导中。一幅幅充满童趣又蕴含医学知识的画作,是科学认知与艺术表达的美妙融合。


图为学生上讲台回答问题。蒋京彤供图。
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宏大图景中,乡村儿童的健康素养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广东医科大学海椰志愿服务队深入琼海阳江镇的这场义教行动,正是对这一国家战略的青春回应。他们用生动的课堂证明,
医学的温度不仅体现在诊室病房,更在于面向未来的健康启蒙。 当孩子们对人体奥秘充满好奇,当安全准则成为日常习惯,当健康意识生根发芽,这份来自椰风海韵间的青春奉献,已然在为乡村的明天,注入蓬勃生长的健康力量。(通讯员 刘秦伯 邝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