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青春寻根五家村:赓续红色血脉,守护古村乡愁

发布时间:2025-07-10     阅读
  青山环抱,古韵悠然。7月9日下午川北医学院赴雅安“惟续雅安千载脉,医洗青山万里新”中华文脉传承团的青年学子们,踏入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定的“中国传统村落”——五家村,赓续红色血脉,守护古村乡愁。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村落,不仅以其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成为珍贵的“活态”文化遗产,更铭刻着红军长征时期军民鱼水情的滚烫记忆。红色基因与古村落的千年文脉在此水乳交融,构筑起独特的文化地标。

  红色星火,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庄严肃穆的红军石刻标语林,在低矮却坚韧的土墙前,在曾为红军运送弹药和转运伤员的幽深古巷中,在当年村民冒死掩护红军伤员的老屋院落里,队员们屏息凝神。他们轻轻触摸着石刻上岁月斑驳的痕迹,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红军战士攻城拔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艰辛与村民们箪食壶浆支援前线的炽热之心。“这些遗址不是冰冷的砖石,”队长杨凯越同学动容地说,“它们是军民血肉相连的丰碑,是融入村落肌理的红色基因,无声诉说着信仰与奉献的力量。”

  古村新韵,活态传承的非遗宝库。
  告别激荡人心的红色印记,大家旋即沉浸于五家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行走在纵横交错的街巷,队员们仔细观察着精心保存的古民居群:那依山傍水的村落格局,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传统营造智慧;那精致的木雕窗、古朴的石板路,无不是传统建筑技艺的生动载体;村中流传的老故事、独特的节庆习俗、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更是活态的文化瑰宝。同学们用心记录着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建筑特色,并通过访谈村民,收集整理着那些口耳相传的民俗、歌谣和历史记忆,将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点滴转化为生动的影像与文字档案。

  青春使命,在时代潮头守护双重根脉。
  如何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又如何守护好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根脉的“中国传统村落”?这成为同学们此行的核心关切。同学们积极建言献策:用党建引领之力紧握基层治理钥匙开启乡村振兴之门,为珍贵的红色遗址设计富有吸引力的解说系统与数字化展示方案;同时,深入思考如何科学保护古村落的整体风貌与空间格局,探索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古老的智慧与青年的视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五家村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史书和无形的瑰宝,”带队老师杨洋深有感触,“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传统村落’称号,正是对其整体历史文化价值的国家级认定。”红色的根扎得深,传统村落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魂守得牢。这次实践,就是要引导青年学子深刻理解,勇立时代潮头,既需传承革命精神之“魂”,也要守护古村落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根”,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让这两条宝贵的文脉生生不息、交相辉映。
  离别之际,队员们在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古村落前庄严承诺:作为新时代青年,必将五家村“红魂”与“古韵”的宝贵启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与传统村落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守护者,为赓续中华文明薪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澎湃的青春力量!
作者:杨洋    来源:川北医学院赴雅安“惟续雅安千载脉,医洗青山万里新”中华文脉传承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静默的致敬——红岩纪念馆迎来消防卫士与青春方阵
  • 青春寻根五家村:赓续红色血脉,守护古村乡愁
  • 走村入户探实情,试绘乡村发展图 ——重师生科学子赴何家岩村开展民生调研助力乡村发展
  • 探寻指尖艺术 走近乡村书院 ——重庆师范大学“耕培启润”志愿服务团酉阳文化调研
  • 聚焦贡米产业,共话乡村振兴——“耕培启润”志愿服务团赴酉阳何家岩村调研
  • 走进坝竹丫田间地头,探访乡村农业新路径 ——重庆师范大学“耕培启润”志愿服务团酉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