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南郑传承弘扬“国家非遗+川陕革命”精神文化,助力乡村振兴7月21-24日,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药物与化工学院“化典成晖 赋能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9人赴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濂水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重点走访、参观研学等追寻“国家非遗+川陕革命”精神文化,依托团队优势开展政策宣讲、居民健康知识科普,走访农户32家,收集问卷调查60份,健康科普覆盖100余人次,为七里村的发展注入青春活力,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一、扎根乡村沃土:实践团赴七里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项调研
实践团走进南郑区濂水镇七里村,首先与村委负责人陈锐进行座谈,分别走访慰问了七里村老支书、草编手艺传承人、特色产业-荷塘,进一步详细了解七里村特色文化资源、主要农业产业结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以及乡村教育发展现状等。实践团采取“问卷+交流+观察”三位一体调研方式,针对性了解农药农资使用情况,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防治等方面基本情况实地走访入户开展问卷调查,最终收集整理了60份详实的问卷结果,全面掌握了七里村的当前发展现状与村民需求,为后续助力七里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非遗活态传承:探访汉中藤编技艺的守正创新之路
汉中藤编,包括藤编、棕编、竹编、扇编、草编,实践团拜访藤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良顺,详细领悟藤编文化的历史脉络与产业发展,面对传承与市场的双重挑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良顺带领百姓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模式,整合资源,推动藤编技艺的现代化转型,该模式已带动1000多户、4000多名匠人,使藤编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守着老物件故步自封,而是由许多像陈良顺这样的匠人,用双手接过前辈的藤条,在新时代里织出更宽的经纬——让1700年的手艺,既能在博物馆里守住根脉,也能在寻常日子里活出滋味。未来,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让这门千年技艺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绽放光彩。


三、红色基因永续:川陕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实践
实践团走进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这座坐落于红寺湖风景区的革命精神殿堂,不仅是历史的承载者,更是精神的传递者;当讲解员讲述1933年马儿崖事变中近40名领导干部遇害的悲壮历史,当看到巴山游击队在缺衣少食条件下坚持五年斗争的史料,我们站在“何挺颖烈士永垂不朽”的碑前,发现书本上的历史有了重量,我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智勇坚定、不胜不休"的精神内核这种信念与意志的强烈反差让我们久久驻足。

作为新时代建设者,我们不仅要将"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种子深植心间,更应思考如何将这份红色基因转化为产业创新、文化传承的实际行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精神品质,正是今天乡村振兴最珍贵的精神资源。


四、青春赋能乡村: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振兴答卷
实践团在七里村村委会组织开展我校2025年招生宣传、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宣讲、慢性病防治知识科普,针对村内老龄化人口占比过多,医疗条件缺乏,健康意识薄弱问题,开展了中老年慢性病科普讲座。通过发放常见慢性病预防保健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宣传资料200余份、现场测血压、普疾病、教用药等多样化健康知识科普形式,提高村民健康意识。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维度的探索与实践,促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机融合。实践团不仅深入挖掘了汉中藤编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更通过红色基因的传承为乡村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青年学子们将所学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从健康科普到产业调研,从政策宣讲到工艺创新,构建了“文化挖掘-精神传承-专业赋能”"的乡村振兴服务闭环。这种将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实践模式,既提升了非遗技艺的现代转化能力,又强化了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更探索出一条陕农大青年学子通过专业实践参与国家战略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年方案。
供稿:张昂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