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暑期“三下乡”实践号召,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彝路承光”非遗、红色文化宣传队走进四川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景区;映入眼帘的是彝海结盟纪念碑。碑上刘伯承与小叶丹握着双手,将1935年那个盛夏的温度凝固成永恒。

踏入博物馆,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了解历史。在“光辉历程”展区,队员们围着立体地形沙盘,用手指沿着红箭头标记的路线比划,听讲解员讲述“巧渡金沙江”“红军长征过西昌”的细节时,有人认真拍下史料照片,有人在录音笔旁按下了录制键。

转过展角,“彝海结盟”展区瞬间将时间拉回那个改变命运的午后。讲解员介绍了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共饮鸡血酒,结为兄弟,图中简单而庄重的仪式,成为了民族团结的永恒见证,也为红军顺利北上开辟了道路。

走到“长征路上谱新章”展区,讲解员笑着说:“这部分要让大家看看冕宁的新面貌。”看着旅游数据展板,队员们互相讨论着近年来的游客增长曲线;面对稀土工业样品,地理好的同学还向大家科普了稀土对于我国工业的重要性。

“永远的丰碑”展区里,讲解员的声音低沉了些:“这位是扈九岭先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先生拿六十斤面粉给红军做了馒头。”展柜里,那枚红军过冕宁时送给带路彝族的铜手镯已褪色,大家轮流观察内侧的刻痕,有人特意拉近镜头拍下细节,说要放进实践报告里。


离馆时,纪念馆的灯光映着 “民族团结” 的字样。展柜里的文物仍在低语,诉说着歃血为盟的赤诚。如今彝海畔的新貌,是结盟精神的延续。我们带走的不仅是记忆,更是传承的责任。让结盟故事流传,让团结火种永续。
最后,我们来到结盟取水点。讲解员指着彝海:“当年结盟仪式用的水,就是从这里取的。”大家蹲在岸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有人掬起一捧水感受凉意,有人用空瓶接了水说要带回家做纪念。离开时,讲解员挥手道别:“希望你们把这里的故事带回去,让更多人知道彝海结盟的意义。

通讯员:付佩鑫 朱奕红 李佳 张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