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励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郑州大学化工学院“豫韵解码者”实践队积极响应号召,紧跟党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才道路,于7月9日至13日深入郑州市及周边县区,开展用时五天的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团的重要实践项目,紧密围绕文化强国战略,聚焦豫剧这一中原文化瑰宝,深入探索其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困境与创新发展路径。(通讯员 桂明阳)
团队辗转“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郑州博物馆及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激励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郑州大学化工学院“豫韵解码者”实践队积极响应号召,紧跟党走豫剧《朝阳沟》诞生地等,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形式,系统探索传统戏曲的活化传承之道。以“弦歌承古意,豫韵正飞扬”为主题,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与数据采集,系统探寻豫剧在当代的传承密码,为传统艺术“守正创新”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幻城光影呈新境,豫剧全息续古声
7月9日—11日,实践团队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见证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戏剧幻城内,全息技术不仅保留了豫剧的经典元素,更通过光影变幻,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团队成员们被这场视听盛宴深深震撼,同时也看到了传统戏曲活化传承的无限可能。他们详细记录了这场表演的出彩细节和观众反馈,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豫剧古老唱腔到现代舞台的虚实交织,实践团队深刻感悟到,文化传承需“守得住根脉,接得住烟火”。当历史肌理在创新中愈发清晰,流淌于血脉的文化密码,将在“守正”与“创新”共生中持续焕发生机,让豫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不断书写传承发展的崭新篇章。
彩绣佳音千种戏,AI焕新百态装
12日下午,在结束3天蹲点调研后,团队又前往郑州博物馆豫剧展馆,深入了解豫剧历史。在“豫声豫调”展厅,成员们围绕服饰纹样、乐器等梳理豫剧传承脉络,同时与讲解者、群众深度访谈。
讲解者提及,传承基因需“守得住程式规范‘筋骨’,融得进生活创作‘气血’”,既要坚守传统艺术根基,又要汲取时代活力。展馆借助AI技术打造趣味换装体验,以3D全息投影再现经典表演,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豫剧魅力,实现科技与传统的精彩碰撞。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体验,更让豫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观众们在互动中不仅加深了对豫剧的了解,更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朝阳沟戏腔含趣,寻常巷日子藏情
13日上午,为探寻豫剧在乡土间的传承脉络与发展活力,郑州大学豫韵解码者团队奔赴杨兰春先生创作《朝阳沟》的故土,以实地走访、访谈调研等形式,触摸豫剧与乡土共生的历史温度,挖掘其在新时代传承的新可能。
经典豫剧《朝阳沟》凝聚了烽火精神与艺术创新的智慧。1957年,曾投身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杨兰春先生,将抗旱劳动场景与军民深厚情谊融入创作,唱词中饱含对土地与人民的赤诚之心。他那经战火淬炼的担当精神,与豫剧“为民而唱、为时代而歌”的核心理念深度契合。在戏曲现代戏探索的初期,杨兰春与河南豫剧院三团秉持艺术敬畏与创新勇气,使“上山下乡”的故事既充满生活气息又具备艺术张力,深深扎根于人民,映照时代风貌,为戏曲现代戏树立了兼具精神高度与艺术温度的典范。
实践团队抵达朝阳沟后,红底黄字的拱门与大红灯笼映入眼帘,豫剧《朝阳沟》里的经典场景直观呈现。沿着彩色步道前行,石板路、土坯房等实景,与剧中“上山”“下乡”情节呼应,浓郁乡土气息裹挟着豫剧流传多年的余韵,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戏文与现实的交融。
为掌握豫剧在当地的实际传承情况,队员们穿梭于村落巷道,在村口老槐树、田埂边及村民家中,与不同年龄段的村民交流。老年村民对《朝阳沟》等经典剧目的唱段较为熟悉,能清晰回忆起过去观看豫剧演出的热闹场景;年轻村民则更多围绕豫剧与现代艺术结合的新形式表达看法。
交流过程中,村民们提及早年全村人搬着板凳挤在露天场地观看豫剧巡演的场景,“那时候,豫剧就是咱庄稼人的精神劲儿!”一位村民的话语,道出了豫剧与乡土的深厚联结。当聊至兴处,几位老人现场演唱了《朝阳沟》中的经典片段“亲家母你坐下”,熟悉的旋律满是岁月沉淀的热爱,展现出豫剧在乡土间留存的强大生命力。
实践团队在朝阳沟走访后表示,豫剧的根基深扎乡土,其传承发展必须紧扣时代需求。团队指出,杨兰春先生在抗战烽火中凝练的豫剧“为民而唱、为时代而歌”精神,在乡土间延续传承:老一辈对经典唱段的熟稔传唱、新生代对创新形式的热切期待,均印证了豫剧传承需在坚守传统内核的同时探索创新路径。唯有如此,这一传统艺术才能在乡村持续焕发活力,让豫韵新声在新时代乡村大地久久回荡。
豫韵薪传融古今,青春实践续新篇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收获颇丰。他们得出结论:豫剧的当代传承并非单一模式,而是“科技赋能+文物筑基+乡土扎根”的多元生态。科技让经典突破时空限制,文物为传承锚定历史根脉,而乡土则是艺术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正如朝阳沟村民所说:“豫剧的传承,就像村口的老槐树,根系深扎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新枝却始终向着时代阳光生长。”
目前,团队正系统梳理调研数据,计划形成《豫剧传承创新观察报告》,从青年视角为传统艺术的活态发展提供具体建议。这场以实践为笔、以数据为墨的调研,不仅解码了豫剧的传承密码,更彰显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将铭记这段宝贵的实践经历,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豫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他们或许不是专业演员,却以扎实的实践成为了“豫韵传薪人”,让这声穿越百年的“中州韵”在新时代持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