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化博物馆不仅是桐城派文学的重要展示窗口,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红色记忆的精神殿堂。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深入馆内,从“文都”的千年儒风到革命年代的红色火种,全方位感受了桐城文化中“文以载道”与“革命薪火”的双重魅力。
"桐城派文献厅"犹如一部立体《古文辞类纂》。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姚鼐亲笔批注的《史记》抄本和刘大櫆《论文偶记》的原刻本。特别设置的"科举沉浸区"还原了清代江南贡院场景,电子屏上跳动着桐城籍进士的朱卷墨宝,让人顿生"簪花看榜"的穿越之感。


转角处的"红色桐城"展厅则奏响铁血交响曲。1938年新四军在桐城建立的"抗战墙报"原件上,遒劲的"还我河山"四字力透纸背。一组名为《文心剑胆》的雕塑尤为震撼:三位长衫学子折断毛笔改握钢枪,背景墙上投影着桐城籍烈士吴克坚的绝笔信:"我辈读书人,今日以血写春秋!
最动人的是"文武合璧"数字长廊。左侧屏幕演绎着姚鼐《登泰山记》的山水意境,右侧影像播放着桐城游击队智取军火库的史实。当虚拟技术让古典山水与烽火战场在穹顶交融时,队员们明白了桐城文化的真谛,恰是书房里的狼毫与战场上的钢枪,共同写就的中华气节。
从青石板巷的科举荣光,到烽火年代的赤旗飘扬,桐城文化博物馆用文物与故事编织出一幅“文化为体、红色为魂”的壮阔画卷。队员们触摸着泛黄的书页与锈迹斑斑的枪械,深刻体会到——桐城的生命力,既在于祠堂书院里的琅琅书声,也在于山河破碎时的振臂高呼。这种文脉与信仰的交融,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