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关中麦作文化的内在共生逻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实践团于7月20日深入陕西关中腹地的杨凌、宝鸡、西安、铜川四市展开专题调研。团队行走于田野乡间,对话非遗传承人,研习历史文物,旨在以农科学子的视角解码文明根脉,探索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延续注入青春智慧。
溯源:黄土深处觅麦踪
实践从麦作文明的源头启程。团队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内珍藏的汉代铁犁模型,其弧度设计巧妙契合黄土深耕的智慧;沉睡的碳化麦粒,无声诉说着关中千年麦作历史;《诗经》“贻我来牟”的文献记载,清晰勾勒出小麦自周代便扎根关中的文明轨迹。这些实物与文献,仿佛时光切片,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小麦如何从域外作物融入华夏农耕体系,最终成为养育关中平原的主粮力量,完成了文明融合的壮丽蜕变。

图为实践团参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
对话:匠心指尖的非遗密码
深入非遗现场,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是本次实践的核心。团队通过对话,系统梳理了麦作文化如何在匠人指尖转化为艺术与生活哲学。
一、木版年画:刻刀下的麦作史诗 在宝鸡凤翔田家庄镇南小里村,国家级非遗凤翔木版年画第十六代传承人邰伟伟的工作室里,学子们被粗犷线条与浓烈色彩的年画世界所震撼。邰伟伟的代表作“男十忙”系列,完整再现了关中百姓开春犁地的农事全流程,人物动作细节精准呼应节气农时。“看年画就是看中国人的日子,”邰伟伟感慨道,“它承载着民俗禁忌与农耕智慧,是土地汗水的艺术再现。没有地里的庄稼,哪有纸上的热闹?”面对传承挑战,他坚守传统粗线艳色的精髓,同时融入谐音等现代元素,并积极寻求高校合作,探索微课程等传播新路。

图为实践团对话邰伟伟
二、草编艺术:麦秆涅槃的生存智慧 被誉为“麦秆魔术师”的省级非遗凤翔草编传承人杨全省,向团队展示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寻常麦秆经过剖开、刮平、蒸煮、晾晒等繁复工序,最终编织成精美的草帽、灵动的生肖挂件或时尚星座摆件。杨全省展开泛黄的“阖家团圆”手稿,纹路紧密交织,深情诠释着“过日子得抱团”的生活哲理。“草编的根,扎在麦地里,也扎在生活里,”他的话语道出关中人民“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创新的星座系列成功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让麦秆变“金秆”,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成为非遗助力乡村发展的典范。

图为实践团对话杨全省
三、面食技艺:舌尖上的麦作传承 在杨凌宁莉餐厅,省级非遗杨凌蘸水面传承人赵军朋现场演绎古法制作。他严格选用西农培育的优质高筋小麦“小偃22”,遵循“三根二两”的分量标准,从和面、醒发到擀制成裤带面,每道工序一丝不苟,最终凝结为“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的独特风味。实践团成员邢达云品尝后感叹:“一碗蘸水面,半部耕耘史。它不仅是饮食符号,更是关中人民将土地馈赠转化为餐桌智慧的缩影。”铜川的耀州咸汤面等面食,也共同构成了麦作饮食文化的丰富谱系。

图为实践团对话赵军朋 四、泥塑艺术:黄土本色的精神图腾 在长安泥塑传承人苗春生工作室,学子们被原始深沉的力量打动。苗春生执着于使用不上色的原生态黄土创作,其代表作《麦收》通过农人躬身播种的瞬间,凝练捕捉关中“脚踏实地”的精神内核。“不上色的泥塑,更能体现关中人本真的厚重与坚韧,”苗春生道出艺术信仰。面对材料易损的挑战,徒弟胡振波正探索产业化路径,努力将这门艺术转化为乡村发展新动能。

图为实践团对话苗春生、胡振波 五、耀州面塑:面团捏塑的丰收祈愿 实践团在铜川探访省级非遗耀州面塑传承人崔百来,感受面团承载的深情厚意。崔百来向实践团展示了他融合农科元素的作品,如《五谷丰登》,以饱满的小麦、石榴等形象,生动表达着民间对风调雨顺、仓廪殷实的美好祈愿。每一件作品都是麦作成果的艺术升华。然而,他也坦诚面塑传承面临的核心困境——易开裂褪色的物理特性。即便尝试使用现代材料,仍难以完全克服这一难题,这直接导致了早期珍贵作品的流传断层,凸显了非遗技艺在物理存续上的客观挑战。这份对材料局限的坦诚,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传承之路的艰辛与坚守的不易。
图为实践团对话崔百来
互证:历史文物里的文明回响
为印证麦作文化与非遗产共生的历史逻辑,团队走进博物馆寻求古今对话。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秦代铁犁、《秦律十八种》抄本,揭示秦人依靠精耕细作实现强国的智慧;宝鸡民俗博物馆的“陕西十大怪”展板和老旧木风车,生动展现麦作如何融入日常生活肌理。西安半坡博物馆6000年前的石斧石铲标记先民麦类种植初探;西安博物院的汉代陶井模型,见证灌溉技术对麦作稳定的保障;铜川博物馆内,汉代陶仓、铁犁等农耕文物与面食非遗展示,立体勾勒当地深厚的麦作文化图景。这些跨越时空的遗存,与传承人鲜活的技艺遥相呼应,印证“麦作文明是非遗根基,非遗是麦作精神载体”的共生内涵。

图为实践团参观铜川博物馆
启迪:麦作精神的双重维度
在铜川群众艺术馆,市政协常委辛国炜教授为团队精辟剖析麦作精神的核心:物质层面,小麦是关中人赖以生存的根基;精神层面,其漫长生长周期所需的耐心与耕作坚韧,深刻塑造了关中人民朴实、勤劳、脚踏实地的群体品格。这种血脉中的精神,在婚嫁花馍的圆满象征、草编挂件的丰年祈愿、泥塑农人“脚踏实地”的姿态中具象呈现,成为非遗作品永恒的灵魂。
图为实践团对话辛国炜
赋能:青春智慧续写新章
田野的洗礼点燃学子服务社会的热情。面对非遗传承的材料保存、传播推广和市场适应挑战,团队深受传承人“守正创新”实践的鼓舞——杨全省的草编转型、邰邰伟伟的线上探索、赵军朋的古法坚守、胡振波的产业尝试,展现非遗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实践让学生触摸到文明深层脉动,”带队老师蒲雨萌表示,“非遗活态传承的真谛在于坚守核心同时拥抱创新。麦作文化是沃土,非遗是精神的现代表达。”作为肩负强农兴农使命的西农学子,团队不仅全程记录实践过程,制作非遗纪录片,更计划依托学校农科优势,开发传统技艺数字化记录与创新传播方案,为解决非遗传承实际问题、助力农耕文明保护与“三农”事业贡献智慧。麦浪翻涌处,青春足迹正绘就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篇章。(通讯员:蒲雨萌 邢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