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走进获嘉县香菇基地——探寻乡村振兴的产业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5     阅读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新乡市获嘉县村振兴专项团
        2025年8月4日上午9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新乡市获嘉县村振兴专项团走进河南省获嘉县中和镇香菇基地,探索”小菌棒”里的乡村振兴。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对香菇产业的深入探索,更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一次生动见证。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而食用菌产业,作为乡村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周期短、见效快、带动性强等优势,成为多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河南省获嘉县中和镇的香菇产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运行架构发展起来的。
  一、菌棒的诞生
  一进入香菇基地,队员们便被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出菇大棚所吸引。基地负责人热情地迎接队员,先介绍香菇基地的基本占地面积和场地分布情况。
  然后详细介绍菌棒的生产流程。他说道:“制作菌棒首先要将木屑等原料破碎,然后进行预湿和闷制,让原料充分吸水并均匀混合,接着加入麦麸、石膏等辅料搅拌均匀,为香菇菌丝提供营养。搅拌好的培养料装入特制的聚丙烯袋,经
  工人送入蒸汽灭菌箱里彻底杀灭杂菌,确保菌丝能在无菌环境中生长。等菌棒温度降到25度以下,再进行接种,这个步骤对环境要求极高,需在灭菌工作室完成。”
  二、菌棒背后的125天
  在出菇大棚区里,基地负责人带领队员们依次参观了不同培养阶段的菌棒,为其徐徐展开一幅香菇培育的生动画卷。第一个大棚里,菌棒已经放置了100天左右,正处于菌棒培养的中后期,菌棒表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白色菌丝,负责人说再过几天就可以出库了;第二个大棚里的菌棒接种不足30天,菌丝刚在袋内萌发,尚未散开;第三个大棚的菌棒培养了40天,菌丝已基本长满整个菌棒,。负责人介绍,菌棒在大棚里的前30天要进行第一次刺孔增氧,到60天时再刺大孔,整个培养周期大约需要125天左右。这125天,是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是时间与耐心的深度沉淀,也是农业人对土地的深情坚守。
  三、菌棒里的乡村振兴
  当了解到每个菌棒的售价仅为6元时,队员们不禁感到惊讶。负责人解释道:“市场竞争激烈,虽然包含很多复杂操作,但是市场价格就是这样,利润空间相对较小,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确保了菌棒的品质和产量,从而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调研的最后,负责人还带队员参观了基地的实验区。这里有一部分菌棒专门用于繁殖和培养实验。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尝试不同的菌种和培养基质,以提高菌棒的品种和产量,同时也在探索更加高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小小的菌棒,承载着科技的智慧,凝聚着农民的心血,更寄托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小小菌棒,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此次调研,团队不仅对香菇产业的种植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获嘉县中和镇在发展香菇产业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先进理念、创新精神和扎实成效。队员们纷纷表示,要把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