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东南大学实践团暑期探寻菏泽戏曲 解码千年底蕴与创新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近日,东南大学 “菏脉新声” 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山东菏泽,开启了为期两周的戏曲文化探寻之旅。作为 “戏曲之乡”,菏泽孕育了山东梆子、两夹弦、枣梆等多个特色剧种,但当下受影视、网络等冲击,戏曲观众呈现老龄化趋势。实践团希望通过实地走访,深挖戏曲文化内涵,助力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千年沃土育百花 剧种璀璨绽芬芳
踏入菏泽戏曲展厅,铿锵的锣鼓声仿佛穿越千年,将实践团成员带入戏曲的世界。菏泽作为山东戏曲重要发源地,四大声腔在此交汇融合,孕育出丰富的剧种体系。“曹州梆子作为山东梆子的重要分支,就诞生在这里,这是我们在展厅资料中最直观的感受。” 实践团成员介绍道。
在山东梆子展区,成员们被激昂豪放的 “舍命梆子腔” 所震撼。资料显示,菏泽是山东梆子人才摇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刘桂松及其徒弟祝凤臣等一代代艺术家,将一生奉献给戏曲传承。任心才、李心刚等表演名家与鼓师的事迹,让成员们深切感受到艺术传承的坚守。

图为山东梆子《老羊山》表演场景。菏脉新声实践团 供图
转到两夹弦展区,成员们了解到这一剧种发源于鲁西南民间艺术 “花鼓丁香”,因独特的四弦伴奏乐器得名,在菏泽有着 “半碗蜜” 的美誉。与山东梆子的激昂不同,两夹弦多聚焦世俗生活,情感细腻,风格明快,蕴含劝善扬德的主题。“从‘花鼓丁香’到两夹弦,它与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太动人了,就像用婉转唱腔讲述生活百态。” 实践团成员感慨道。
枣梆展区则展现了文化融合的魅力。这个由山西上党梆子流入菏泽后演变的剧种,主题扎根历史传奇,情感浓烈多元,现存《徐龙铡子》《珍珠塔》等 80 余出传统剧目。“既有山西梆子的豪放,又融入了菏泽的细腻,这种文化碰撞太奇妙了。” 实践团成员在记录中写道。
此外,大平调《张三李四》、四平调《小包公》、柳子戏《孙安动本》、大弦子戏《黄花寺》及豫剧《花木兰》等剧目的展示,共同勾勒出菏泽戏曲百花齐放的图景。

图为枣梆相关表演及展示场景。菏脉新声实践团 供图
创新传承破困局 科技非遗共赋能
在展厅的互动体验区,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 “科技 + 戏曲” 的创新传承模式。借助 VR 设备和体感交互技术,成员们模拟戏曲动作,沉浸式体验表演流程。“原来‘看戏曲’还能变成‘玩戏曲’,这种方式肯定能吸引年轻人。” 一位成员在体验后说。
趣味科普区的答题闯关活动同样让成员们印象深刻。戏曲历史、角色、唱腔等知识被拆解成 “轻内容”,通过知识展板和互动答题呈现。“比如‘五音即唇、齿、舌、牙、喉五个发音部位’这样的知识点,在答题中就记住了,降低了理解门槛。” 实践团成员表示,这种 “轻学习” 模式为戏曲深度传承打下基础。

图为菏泽戏曲展厅趣味科普互动答题场景。菏脉新声实践团 供图
非遗与戏曲的跨界融合更让成员们眼前一亮。在非遗产品展示区,面塑作品将戏曲角色立体化,细腻的塑形凝固了舞台动态;剪纸作品以镂空线条勾勒戏曲脸谱与身段,简化繁复扮相为艺术符号。“从‘听觉 + 视觉’的表演,到‘触觉 + 视觉’的体验,这种延伸让戏曲传承维度更宽了。” 实践团成员观察到,这些非遗产品让戏曲文化变得可触摸、可陈列。

图为菏泽戏曲相关非遗产品展示场景。菏脉新声实践团 供图
坚守中谋新篇 戏曲生命力正蓬勃
走访中,实践团了解到菏泽市委、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扶持戏曲发展,通过 “校团代传”“学校教育” 等模式培养人才。“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 的经典剧目云展播、线上线下融合演出等活动,不断扩大戏曲影响力。
成员们在展厅仿佛看到先辈钻研唱腔、打磨创作的场景,“每一段激昂唱腔都是日夜积累的智慧,每一声唢呐都藏着对艺术的执着。” 从两夹弦的 “半碗蜜” 美誉,到枣梆的文化融合历程,实践团深刻感受到戏曲与菏泽人的情感联结。
此次探寻之旅,实践团不仅见证了菏泽戏曲的千年底蕴,更看到了创新传承的鲜活实践。“这些剧种背后是无数传承者的坚守,而创新让戏曲在新时代有了更多可能。” 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此次见闻整理成报告,让更多人了解菏泽戏曲的魅力,助力这份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通讯员 孟霄)
 
作者:孟霄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山东大学南丁格尔笃学尚行社会实践队 于新乡市红旗区托老院开展孝道宣讲
  • 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南丁格尔“笃学尚行”社会实践队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及德国总
  • 山东大学南丁格尔笃学尚行社会实践队于济南西城实验中学开展急救讲座
  • 东南大学实践团探访菏泽两馆 触摸历史厚重与民俗烟火
  • 传承非遗文化 探寻面塑魅力
  • 东南大学实践团暑期探寻菏泽戏曲 解码千年底蕴与创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