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至12日,汉江师范学院织锦传薪・六艺赋能-西兰卡普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实践小分队在湖北恩施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西兰卡普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索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
7月9日上午,实践队来到西兰卡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若兰老师的实践基地。刚进入基地,队员们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各色西兰卡普制品悬挂在展示区,色彩艳丽,纹样繁复。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了解到西兰卡普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它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土家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记忆。
图为团队成员唐雪玲上机体验西兰卡普。郭田甜摄
田若兰老师改进的便携式织布机是基地的一大亮点。这款织布机体积小巧,便于携带,解决了传统织布机笨重、不易移动的问题。“田老师花了很多心思在这上面,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方便地学习西兰卡普编织技艺。”讲解员介绍道。实践队员们也纷纷上前,亲自体验西兰卡普的制作过程。队员们坐在织布机前,学着穿梭引线,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这比想象中难多了,每一根线的位置都不能错,真佩服那些织锦艺人能织出那么精美的作品。”一名队员感慨道。
图为博物馆讲解员为成员们讲解恩施民俗文化傩戏。郭田甜摄
图为博物馆讲解员为成员们介绍土家吊脚楼。郭田甜摄

图为博物馆西兰卡普展区。郭田甜摄
当天下午,实践队前往恩施州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恩施州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社会,全方位展现了恩施州的变迁。队员们从中体会到恩施西兰卡普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独特的民俗文化、英勇的革命精神以及良好的生态文明。队员们进一步了解到其背后的历史底蕴和土家人民的千年智慧,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图为恩施女儿城土家民俗博物馆。郭田甜摄
离开博物馆后,实践队来到恩施女儿城,参观了恩施州民俗博物馆。这里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各种特色店铺林立。在众多店铺中,西兰卡普的创新产品格外引人注目。精美的西兰卡普现代服饰和传统的西兰卡普服饰摆放在一起,交相辉映,既展现了传统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还有西兰卡普与苗银结合的冰箱贴、手镯、项链、耳环等商品,设计新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
图为团队成员到达恩施州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打卡。郭田甜摄
7月12日,实践队到达来凤县恩施自治州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参观由唐洪祥老师创办的西兰卡普实践基地。基地内,从初代的斜腰织布机到改良版的织布机,清晰地展示了织布机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唐老师对西兰卡普传承与创新的不懈努力。
当时,阿姨们正在专注地织着西兰卡普,她们的手指在丝线间灵活穿梭,动作娴熟。“唐老师一家都在做西兰卡普的传承工作,我们跟着他学了很多年。”其中一位阿姨笑着说。唐洪祥老师怀着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撰写了《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等图文专著,还收集了多种西兰卡普实物及相关物品。2016年4月,他创办的土家织锦博物馆开馆,馆内收藏了各个年代的织锦实物、织锦生产工具等物品。
图为唐洪祥老师向小分队介绍西兰卡普的发展历程。郭田甜摄
如今,唐老师的孙女也正在接受相关传承工作,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老一辈人传承西兰卡普太不容易了,以前条件艰苦,很多人都不愿意学。”唐老师回忆道,“不过现在好了,有政府、社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西兰卡普逐渐走出中国,迈向世界,这是我们最欣慰的事情。”
图为小分队在恩施州博物馆的合影。郭田甜摄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汉江师范学院“织锦传薪・六艺赋能”西兰卡普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实践小分队对西兰卡普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为其在新时代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