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琉璃之美,传承非遗薪火——琉光溢彩调研团探访中国琉璃陶瓷博物馆
为深入挖掘琉璃非遗文化价值,探寻传统工艺传承创新路径,7月20日,山东大学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琉光溢彩调研团走进山东省淄博市中国琉璃陶瓷博物馆,沉浸式感受琉璃艺术魅力,为非遗传播注入青春智慧。
为明晰调研方向,团队成员聚焦非遗传播与琉璃独特价值,提前开展知识储备工作。大家主动学习琉璃发展历史、制作工艺,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学习心得,系统且深入地搭建起对琉璃文化的认知框架。同时,积极与博物馆沟通协调,确定调研时间、明确调研内容,为有序开展实地参观调研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能精准捕捉琉璃文化传承的关键信息。

图1团队成员来到中国琉璃陶瓷博物馆
踏入博物馆,色彩鲜艳、以蓝色居多的琉璃展品即刻抓住众人目光,造型或灵动、或古朴,满溢生命力。从起源于西周的简单珠管饰品,开启琉璃制作早期历史;到春秋战国仿玉琉璃兴起,成为礼器与装饰新选;秦汉时期技术成熟,大型琉璃壁、印章问世,拓宽应用场景;魏晋受佛教影响,宗教用琉璃增多,西域技法传入提升制品透明度与色彩表现力;唐代融合波斯工艺,器物造型多样走进日常;宋代趋向精细素雅,单色琉璃器物工艺精湛;元代设专门机构,琉璃瓦广泛用于宫殿寺庙;明代博山成琉璃重镇,套色等工艺独具特色;清代达鼎盛,宫廷与民间制作均繁荣,技艺登峰造极。
在了解琉璃发展脉络同时,团队也深入探究制作工艺,选料的考究、烧制的精准火候把控、塑形的细腻操作……每一步都凝聚着细心与耐心,彰显工匠们的匠心。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琉璃产品,让成员们全方位感受到琉璃跨越千年的独特魅力。

图2 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琉璃展品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与博物馆负责人围绕“琉璃文化活态传承”展开深度交流。在展厅设置方面,团队结合琉璃历史分期与工艺特色,建议打造“时空长廊”,以沉浸式场景复原古代琉璃作坊,用多媒体互动展示现代创新技法,助力游客直观触摸工艺传承脉络。针对讲解人员培训,提出“分层讲解 + 故事化表达”模式:面向专业观众,聚焦工艺细节与文化价值深度解读;面对普通游客,挖掘展品背后匠人故事、民俗传说,让讲解既有专业深度,又具情感温度。
谈及游客引流与非遗传播创新,双方探讨推出“琉璃奇遇记”主题活动:依托文创中心,开发琉璃手作体验,如迷你琉璃灯DIY、琉璃饰品设计;打造“打卡矩阵”,将馆藏珍品与现代潮流结合,设计国潮风拍照场景,配合社交平台话题推广,吸引年轻群体。同时,团队建议引入AI导览与VR体验,利用AI识别展品智能推送历史背景、工艺解析;开发VR琉璃工坊,让游客模拟吹制、塑形过程,沉浸式感受工艺难点,还提出用AI做智能讲解、辅助文创设计等思路,为琉璃非遗传播增添科技助力。
图3 团队成员与博物馆负责人进行讨论
调研结束后,团队及时整理资料、开展复盘交流。梳理过程中,既明晰琉璃非遗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如大众认知局限于“工艺品”层面,对文化价值挖掘不足;传播渠道传统,年轻群体触达率低;工艺传承遭遇“人难留、技难传”压力 。也从与博物馆交流、实践观察中,挖掘出创新破局点。基于此,团队为后续传播琉璃非遗规划行动:计划开展校园宣讲,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广,讲好琉璃非遗故事;联动博物馆、工坊,探索“体验 + 研学”传播模式,推动创新举措落地。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琉璃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了传播信念,决心在追寻历史足迹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为非遗文化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探访,琉光溢彩调研团从前期筹备的知识积淀,到中期实践的沉浸式感受与深度交流,再到后期复盘的使命明晰,完成了对琉璃非遗文化传承的一次深度探索。未来,团队将持续以青春之姿,为琉璃非遗传播架桥铺路,让千年琉璃之美,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光芒。
图/闫宇哲,文/石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