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设计扎根结硕果,校村共谱振兴篇 ——“荷脉新生” 实践团汉阴五一村实践获赞誉

发布时间:2025-07-30     阅读

  为响应“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生态环保专项实践号召,精准对接汉阴县“三生盘活”政策,7月10日至23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荷脉・新生——汉阴五一村三生融合研学实践活动”团队一行8人(2名指导教师、6名学生)深入陕南秦巴山脉中的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五一村,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开展研学实践。十四天里,团队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发展,用脚步丈量乡土民情,在调研、设计、服务中绘制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乐” 的乡村振兴微图景。

踏乡土,深调研:摸清“三生”基底

  7月10日,团队抵达汉阴县后,迅速完成安顿并召开动员会议,指导教师李嘉、胡葆华明确核心任务:以五一村为样本,探索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居民生活提升的融合路径。第二天通过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进行沟通和联系,了解了关于汉阴县五一村的基本概况。紧接着与中共汉阴县委员会取得了联系,确保后续在汉阴县五一村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可以顺利展开。

  在通过县委与五一村村委会取得联系后,团队便开启“解码乡村”调研之旅。团队成员带着政策认知走进五一村后,村党委黎书记的讲述让团队对“三生融合”有了更鲜活的理解:牡丹园延伸出牡丹籽油、花茶等深加工产品,李子园采用科学种植提升亩产收益,孝义文化巷滋养乡风文明…… 产业、文化、生态的交织,正是五一村发展的密码。

  

  接下来,团队实地探访牡丹园、李子园、民生生态园,用测距仪丈量土地尺寸,用笔记本记录产业模式,与村民拉家常听需求。“希望广场能跳广场舞、孩子有地方玩”“想多些休息的地方”……这些朴实诉求,成为团队后续设计的核心导向。

施所长,赋新能:绘就乡村新貌

       调研的深度,决定设计的温度。基于五一村“产业有基础、生态有底蕴、文化有特色”的现状,团队聚焦“用设计激活空间价值”,展开系列实践,并且与生态园达成了校地协议。

  民生生态园的墙绘创作是首项硬仗。在民生生态园,团队实地测绘后院场地与待绘墙面,精准记录尺寸数据。次日,围绕“生态环保+地域特色”主题,团队设计了5套设计方案,经与园主成老板多轮沟通敲定最后方案。在之后,队员们顶着烈日完成50平方米墙面的铺色与细节勾勒:翱翔的鸽子、翱翔的滑翔机,既呼应生态园产业特色,又传递出“绿色发展”理念。当最后一笔落下,成老板递来的感谢信上写着:“愿这份因墙绘结缘的情谊历久弥新,期待未来携手书写更多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

  

  在之后的村内调研中,“孝义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团队备受触动。队员们将这一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活动广场景观方案采用SU建模,划分广场舞区、篮球场、儿童游乐区与休息区,座椅材质选用当地竹编元素;墙体彩绘方案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孝义八德出发,用明快色彩呈现传统美德。“设计不是凭空创造,而是把村民的需求和村里的文化串起来。”团队负责人说,方案中每一处尺寸、每一个符号,都源自前期30余次村民访谈的积累。

  此外,团队还为荷塘生态景观改造与民居更新提供了初步方案:荷塘设计融入“苦草森林+生态浮岛”净化系统,既改善水质又保留观赏性;民居改造则在保留夯土房肌理的基础上,优化采光与通风,增设储物空间。这些方案虽未落地,却为五一村后续发展提供了专业参考。

暖民心,共成长:践行青春担当

      实践的价值,不止于图纸上的方案,更在与村民心与心的联结。

  7月20日,团队带着米、面、牛奶走访村内贫困户。在独居老人张奶奶家,队员们一边听她讲年轻时种牡丹的故事,一边帮着擦拭门窗、整理杂物。“你们来了,屋里亮堂多了。”张奶奶的话,让队员们懂得,乡村实践既要“做实事”,更要“暖人心”。

  

  7月21日的公益服务更添温情:村头空地上,队员高鹏佳用手绘漫画讲解垃圾分类,孩子们举着领到的小风车抢答问题;行动不便的李爷爷家中,队员们分工打扫,让积灰的窗台重现光亮。“这些娃娃不光会画图,心也细。”村主任郝大姐的称赞,是对团队最好的肯定。

  当天下午,李子园的直播带货现场同样热闹。队员们化身“主播”,对着镜头介绍脆红李的口感、种植过程:“这是五一村的‘甜蜜果实’,每一口都是生态的味道。”这场直播虽简单,却为村里特色农产品拓宽了销路思路。

  

  7月22日的成果汇报会上,五一村黎书记的话道出实践的意义:“你们带来的不只是设计,更是年轻人的思路。来年牡丹花开时,欢迎你们再来看,看看这些方案能长出多少新变化。”

聚微光,向远方:实践点亮征程

        7月23日,团队踏上返程。十四天里,团队成员完成3套景观与建筑设计方案、5套孝义文化墙绘方案、1处50平方米墙绘创作,开展了1场环保宣讲、1次公益服务、1次直播助农。这些成果背后,是队员们晒黑的皮肤,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

  “以前觉得设计是在电脑上画图,现在才明白,好的设计要踩在泥土里。”队员的感悟,道出团队共同的成长。从“纸上谈兵”到“落地实践”,从“专业学生”到“乡村服务者”,这场实践让青春力量与乡土需求精准对接。

  荷脉绵延,生生不息。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这支“三下乡”团队用专业、热情与担当,为汉阴五一村的“三生融合”注入青春动能。而这段扎根乡土的经历,终将成为他们人生行囊中最珍贵的财富,激励着更多青年学子以所学所长,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华章。

  指导老师:李嘉、胡葆华

作者:吕忠锦    来源:“荷脉新生” 实践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探红绿乡村,寻发展奥秘
  • 探红绿乡村,寻发展奥秘
  • 7月29日,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青旅红途暑假社会实践团一行来到
    他们的项目实地调研第一站一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东风村,走进新四
  • 社会实践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