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7月7日,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潮涌闽海,和合致远”社会实践队,来到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的古老村落——蟳埔,在一壳一墙一厝中,体味海洋文明“和合共生”的深厚底蕴。宋元时期,商船返航时用于压舱的异域蚵壳被当地村民捡起,筑成一座座防雨护墙、质坚耐蛀、反光降温、清爽形美的蚵壳厝,大海的馈赠被转化为建屋的基石,凝结着古人靠海而生的生存哲学与传统技艺。
|
图1实践队在蟳埔村观察蚵壳厝 |
追随古村的海浪记忆,实践队员们在生态与科技的协奏中探寻“人与海共生”的绵延脉络。绅蓝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海马养殖与漳州石斑鱼养殖场以其科学的养殖方法,致力于高质量增殖,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珊瑚馆与鲸豚馆内,自由舒展于生态缸中的珊瑚群,玻璃展柜里姿态灵动的鲸豚标本,静默述说着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万千故事;厦门下谭尾的潮间带里,红树林葱郁的根系净化着海水,构筑出海岸生态的屏障;晋江福大鲍鱼水产有限公司的澄澈水池中,肥美的鲍鱼自在舒展,这是“利海有道”的古老智慧,也是企业借现代养殖脉络践行大食物观、科学开发食物资源的典型案例。高科技的生态技术不仅让传统技艺在现代企业与自然发展中得到活化,更让这份人与海相守的默契焕发出新的活力。
![]() ![]() ![]() |
图2为实践队在漳州市东山岛绅蓝海马养殖场观察海马 |
走入莆田市湄洲岛的下山村,队员们一同在振兴图景中感受妈祖文化赋能渔村蜕变的智慧,体味“生态养殖-文化旅游-清洁能源"三位一体的伟大产业变革。下山村落以妈祖文化为支点,依托海上立体化养殖、妈祖文化主题渔家乐、非遗体验工坊等业态,取得了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的惊人成果。下山村用传统文化盘活现代产业,让传统文化于现代产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 ![]() |
图3为实践队在莆田市湄洲岛下山村采访 |
在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发展、生态保护与科技进步的交相辉映中,队员们领略到妈祖文化浸润古今的深厚底蕴与生生不息的时代价值,见证了“和合共生”从古老智慧演变为生生不息的生活实践。站在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处,队员们深知肩负责任的重大,在未来,他们将继续在多元化的学习中深入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探索传统文化赋能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