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暑托班的孩子们用面团捏出"会笑的月亮",当留守儿童在自我认知课堂上画出"带着翅膀的家",这两幕看似独立的场景,实则共同勾勒出乡村儿童教育的新可能——以面塑玲珑课程为桥,连接传统文化与个体表达;以自我认知引导为舟,载渡心灵探索与情感联结。
在江苏省盐城滨海与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德胜村的暑期实践中,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社会学院/会计学院“萤火之光”团队成员将这两门课程的协同开展,不仅填补了乡村假期教育的空白,更构建起"技艺传承-心灵成长-社群融合"的立体教育生态实践。
双轨课程的底层逻辑:从"看管"到"唤醒"
乡村暑托班的核心需求,远非"有人照看"的安全保障,而是"被看见"的情感确认与"能创造"的成长空间。面塑玲珑课程与自我认知课程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洞察展开协同:前者以可触摸的创作载体,让不善言辞的孩子通过指尖表达内心;后者以引导式互动,帮助留守儿童梳理复杂的情绪与自我认知。
在盐城滨海的课堂上,那个总攥着皱巴巴作业本的留守男孩,曾因数学题做错而沉默落泪。自我认知课程中,志愿者通过"情绪气象图"游戏,引导他用不同颜色的面团表现"开心""难过""想念",当他把代表"想念"的蓝色面团揉进黄色月亮造型时,低声说:"这样爸爸妈妈在外面也能看到月亮带点蓝。"这种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象创作的过程,恰是两门课程协同的价值所在——面塑为自我认知提供表达媒介,自我认知为面塑注入情感内核。
德胜村的实践更印证了这种协同效应。当地老人教授的传统面塑技法中,孩子们自发加入"家庭树"主题创作:在外务工的父母被塑造成扎根远方的"养分根须",留守的自己则是向阳生长的"新枝"。自我认知课程中"家庭角色卡"环节,进一步帮助孩子们理解"分离"与"联结"的关系,让面塑作品从单纯的手艺展示,升华为情感认知的载体。
面塑课程的教育延伸:从技艺习得到文化自信
面塑玲珑课程在乡村的落地,绝非简单的手工教学,而是一场传统文化与乡村生活的对话。课程摒弃了城市课堂的标准化材料包,改用村民家中常见的糯米粉、红薯淀粉混合天然植物染料,既降低成本,又让孩子们意识到"非遗技艺藏在日常食材里"。德胜村那位会剪纸的老人,在面塑课上展示了用麦秸秆点缀面塑的技法,这种"本土智慧+传统技艺"的融合,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土壤。
课程设计遵循"传统技法+自由表达"的双轨原则。基础阶段传授"搓、揉、捏、贴"的核心手法,确保非遗技艺的规范性;创作阶段则鼓励孩子们以乡村生活为灵感——用面团捏制田间的稻草人、村口的老槐树、奶奶的针线筐。在自我认知课程"我的小世界"环节中,孩子们为自己的面塑作品撰写"身份卡",一位女孩这样描述她的"荷塘青蛙":"青蛙的腿很有力,就像我,能自己走路去学校。"这种将作品与自我认知绑定的创作,让面塑成为个体成长的"物化见证"。
资源有限的乡村课堂,反而催生出独特的教育智慧。没有专业展示柜,孩子们就用废弃纸箱搭建"面塑博物馆",为每件作品标注创作者和背后的故事;缺乏美术颜料,就用桑葚汁染紫色、菠菜汁调绿色,在材料探索中理解"自然即色彩"。这些实践不仅降低了课程开展的门槛,更让孩子们懂得:创造力不在于条件优劣,而在于对生活的敏锐感知——这恰是自我认知教育的核心目标。
自我认知的实践载体:从课堂互动到生活应用
乡村儿童的自我认知教育,最忌脱离实际的理论说教。自我认知课程因此与面塑创作深度绑定,设计出"三步认知法":首先通过"优点面团"游戏,让每个孩子用面团捏出自己的一个优点(如"坚硬的石头代表勇敢");再通过小组分享,将个人作品组合成"我们的村庄"集体雕塑;最后引导孩子们思考"我的作品在集体中扮演什么角色",理解个体与社群的关系。
在盐城滨海的实践中,这个环节让原本孤僻的孩子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个因父母离异而沉默的女孩,最初捏出的"优点面团"是不起眼的小石子,说自己"像路边的石头,没人注意"。志愿者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她用这个"石子"为集体雕塑的"小溪"铺底:"你看,小溪因为有了石子才不会干涸,就像我们班有了你才完整。"后续的面塑创作中,她主动用彩色面团给"石子"加上了花纹,自我认知课程的"价值发现"与面塑创作的"自我美化"形成了正向循环。
课程还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在"思念快递"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先用面塑制作"给父母的礼物",再在自我认知课堂上写下"礼物说明书"。一个男孩为在外打工的父亲捏了个"会干活的机器人",说明书上写道:"机器人有三只手,一只搬砖,一只做饭,一只陪我玩——这样爸爸就不用那么累了。"这种将思念转化为创作的过程,既释放了情绪压力,又帮助孩子构建了对亲情的积极认知。当地班主任评价:"孩子们以前只会说'想爸爸妈妈',现在能说出'我想成为让他们骄傲的人',这种变化比学会捏面人更珍贵。"
乡村教育的在地创新:从短期实践到长效启发
面塑玲珑与自我认知双轨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乡村儿童的假期生活,更探索出适合乡村场景的教育创新路径。这种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资源利用的在地化,如用乡村食材做面塑材料、动员本土手艺人参与教学,降低了课程复制的成本;其二,教育目标的立体化,将技艺学习、心理成长、文化认同融为一体,避免了乡村教育中"重知识轻情感"的倾向;其三,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大学生志愿者带来新视角,本土教师提供实践经验,村民贡献生活智慧,形成了"专业力量+本土资源"的协同模式。
实践结束后,德胜村的暑托班将这两门课程保留了下来。当地老师根据实践经验,开发出"节气面塑"系列课程:清明捏青团娃娃,端午做龙舟面塑,在传统节庆中融入自我认知引导。一位参与课程设计的返乡青年说:"以前总觉得乡村教育缺资源,现在发现,把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变成教材,把老人会的手艺变成课程,就是最好的教育创新。"
当面团在指尖绽放出文化的模样,当心灵在表达中清晰了自我的轮廓,这两门课程共同证明:乡村儿童的教育需求,从来不是简单的"资源输入",而是"潜能唤醒"。面塑玲珑课程赋予他们表达的工具,自我认知课程照亮他们内心的路径,二者协同,便为乡村儿童搭建起一座从"认识自我"到"认同文化"的桥梁。这或许正是乡村教育创新的核心:不执着于补齐硬件短板,而是激活每个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让他们在熟悉的土地上,既成为独特的自己,也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供稿人:陈楚仪
编辑人:彭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