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圣地延安寻红色根脉 探布堆秦韵传非遗薪火
来源:长安大学“布叠秦韵,绣梦延川”暑期社会实践队
2025年8月16日,长安大学赴陕西两地“布叠秦韵·绣梦延川”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延安开展实践活动。团队以“探究非遗中的红色基因”为主题,通过参观延安文艺纪念馆、走访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形式,深入挖掘延川布堆画与革命历史的内在联系,为非遗传承与红色文化创新传播注入青春力量。
一、走进延安文艺纪念馆探寻非遗革命印记
8月16日上午,实践队抵达延安文艺纪念馆。作为全国唯一的革命文艺专题纪念馆,该馆以“文艺队伍汇聚延安”“抗战文艺民族怒吼”等六大单元,系统呈现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文艺发展脉络。队员们重点参观“陕北民间艺术”展区,通过《黄河大合唱》油印本、冼星海手稿等珍贵文物,了解延安时期革命文艺工作者如何将民间艺术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在布堆画专题展柜前,队员们驻足良久。一幅幅以“大生产运动”“纺线比赛”为主题的布堆画作品,以夸张的造型、浓烈的色彩再现了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活场景。实践队员赵洁表示:“这些非遗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革命历史的生动注脚。布堆画中质朴的线条和鲜明的红色主题,让我们直观感受到革命精神如何融入民间艺术。”
纪念馆内的多媒体互动展区让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革命文艺的创作历程。通过场景复原技术,队员们“穿越”到延安文艺座谈会现场,聆听革命文艺工作者与群众共同探讨艺术创作的初心。“这种创新展陈方式让历史‘活’了起来,”指导老师郎亮明说,“希望队员们能从中汲取灵感,探索非遗传承的现代表达方式。”
二、走访杨家岭革命旧址追溯红色文化根脉
8月16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杨家岭革命旧址。作为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整风运动开展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央大礼堂前,队员们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此撰写了多篇重要著作,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这与我们今天探索非遗传承的方向高度契合。”实践队员孙述筠在参观毛泽东旧居时感慨道。旧址内,队员们通过实物陈列和历史照片,详细了解党中央在艰苦环境中领导革命文艺发展的历程,深刻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的“非遗与红色文化”主题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延安时期的民间艺人曾用布堆画、剪纸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成为动员群众、鼓舞士气的重要工具。“这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实践的意义,”实践队员钟宛伶说,“非遗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与时代精神结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深入调研探讨布堆画红色传承
8月16日晚,实践队围绕“延川布堆画的红色基因”开展专题研讨。结合两日参观所学,队员们梳理出布堆画在革命宣传、群众动员中的历史作用。郎亮明老师在总结中强调:“本次实践是‘行走的思政课’,希望队员们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既要当好非遗文化的‘记录者’,更要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播者’。”
此次延安之行,实践队通过“看、听、思、悟”四维一体的实践模式,将非遗文化调研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为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时代使命提供了生动范例。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