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文探中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6月25日走进河南博物院,聚焦唐代盘龙石座、三彩舍利塔及北宋东京城模型等,从文物工艺、功能及展陈维度,解码中原文化的历史传承脉络 。
一、唐代盘龙石座:柱础上的龙纹密码
踏入唐代展厅,一尊盘龙石座以“仰首蹲踞”的姿态,将实践队的目光牢牢锁定。展柜内,龙身盘绕石座,鳞片以浅浮雕技法分层刻画,虽经千年风化,边缘刀痕仍显利落。队员们俯下身,观察龙首五官:圆目凸起如铜铃,吻部前伸似吞云,卷须向两侧扬起,仿佛下一秒便要挣脱石座腾空。
“这是唐代建筑柱础,用于支撑立柱,龙纹彰显建筑等级。” 随行讲解员话音落下,队员们转而留意石座底部的磨损痕迹——凹陷处与边缘的光滑度,暗示它曾承载的重量与岁月中的使用频率。有队员发现,石座龙纹与唐代壁画中的龙造型高度相似:皆强调肌肉线条的力量感与神态的威严感,呼应唐代“以壮为美”的审美取向。展厅暖黄色灯光洒在石面上,龙首瞳孔处的深浅雕刻在光影中更显神韵,队员们调整角度,试图捕捉工匠藏在细节里的巧思。
二、三彩舍利塔:宗教与工艺的交融
穿过唐代展区,三层三彩舍利塔在展柜中透出温润光泽。绿釉如翠、黄彩点缀、白釉流纹,三色交融处晕染出独特的层次感。队员们绕展柜行走,观察细节:底层须弥座浮雕花卉纹路清晰,每层飞檐翘角下,小型佛龛呈对称分布,龛内佛像虽风化严重,仍可辨“结跏趺坐”的姿态;塔身正面门洞内,曾供奉的舍利已无迹可寻,但两侧力士造像仍保持“张臂守护”的张力。队员们注意到,塔刹顶端的鎏金装饰虽斑驳,仍折射出当年的华贵,默默诉说唐代宗教与工艺的深度融合。
三、北宋东京城模型:都城规划的时空投影
三楼宋代展厅中央,北宋东京城模型以1:800的比例铺开,瞬间将实践队拉回千年前的汴梁。队员们围站模型旁,目光扫过规整的方格状里坊、蜿蜒的护城河,以及错落的宫殿、官署与民居——汴河从城市西侧穿流而过,呼应《清明上河图》中的水运繁华;宫殿区雄踞北部,官署与民居交错分布,城外城墙与护城河勾勒出严密的防御体系。有队员对比现代郑州地图,感慨古今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迁——千年后,中原大地的城市基因,仍在这片土地延续。
四、宋代瓷枕:生活与艺术的融合
在宋代展区,队员们被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瓷枕所吸引。三彩卧童枕上,小童侧卧的姿态憨态可掬,细腻的瓷质仿佛能触摸到孩子肌肤的柔软,三彩的釉色搭配自然且绚丽,为整个瓷枕增添了活泼的氛围。队员们凑近观察,能看到小童的发丝、衣物的褶皱都被细致地刻画出来,仿佛时间凝固在了那一刻。
白地黑花虎纹枕则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抓住了队员们的眼球。黑色的虎纹在白色的瓷面上肆意张扬,老虎的凶猛神态被生动地展现出来,线条简洁却又极具力量感。
白地黑花蹴鞠纹八角形枕更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枕面上描绘着古人蹴鞠的场景,人物的动作栩栩如生。队员们在这方小小的瓷枕前讨论着宋代的市井生活,想象着当时人们的娱乐场景。瓷枕不仅是实用的寝具,也是宋代瓷器艺术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五、书画与器物:多元视角下的文明延续
步入“明清书画”展厅,董其昌的书法与八大山人的画作形成对比。董其昌的行书条幅笔意流畅,墨色浓淡间尽显章法;而八大山人的花鸟图,孤禽的眼神透着冷逸。讲解员解释,两位艺术家所处时代不同,风格背后是文化语境的差异——董其昌身处晚明文人圈,追求笔墨意境;八大山人经历朝代更迭,画作暗含遗民情怀。实践队成员对照展板上的创作背景,尝试从笔触里解读情绪,这让文物的“温度”不再抽象。
在邻近的“瓷器展厅”,钧窑天蓝釉红斑碗以独特的窑变色彩吸引目光。碗身的天蓝与红斑交融,如晚霞映水。队员们发现,红斑的分布毫无规律,讲解员笑言:“这就是钧窑的魅力,窑变天成,不可复制。”这种偶然性与前面青铜器的精密工艺形成对照,让实践队意识到:中国工艺的传承里,既有严谨的技术突破,也有对自然意趣的追求。
图为河南博物院唐代盘龙石座 韩心雨摄
图为河南省博物院北宋东京城模型 于晓文摄
图为参观河南博物院史前陶器展品 李雪莹摄
图为实践队参观河南省博物院 殷语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