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护理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 | 以术赋能,以爱筑防——社区儿童急救课堂第二课纪实
2025 年 8 月 27 日,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的急救课堂再度走进社区。继首次急救启蒙后,本次课程聚焦 “急救包扎” 与 “海姆立克急救法” 两大核心技能,用更系统的教学、更深入的实践,帮助孩子们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实用能力。

相较于第一课的基础认知,本次包扎教学更注重技术的精准与规范。志愿者首先详细拆解了四大绷带包扎法:环形包扎适用于手腕、脚踝等粗细均匀部位,缠绕时需保持松紧一致;螺旋包扎针对手臂、腿部等长条形部位,每圈重叠 1/2 至 2/3;螺旋反折包扎则专门应对小腿、前臂等粗细变化处,反折时需注意固定伤口;“8” 字包扎多用于关节部位,交叉缠绕能更好贴合肢体活动角度。此外,志愿者还示范了手部悬带、头部包扎的三角巾用法,从三角巾的折叠角度到打结位置,每个细节都逐一讲解,确保孩子们理解 “为何这么做”“怎样做得更好”。

课堂上,一个令人欣喜的转变悄然发生:孩子们不再是单纯觉得 “包扎好玩”,而是开始主动追求 “包得紧实、美观、能固定伤口”。练习环节中,有的孩子为了让螺旋包扎更整齐,反复调整绷带重叠幅度;有的在包扎 “受伤” 同学的手臂时,会轻声询问 “会不会太紧”,再根据反馈微调力度;还有小组为了掌握头部三角巾包扎的技巧,对照示范步骤一步步拆解练习。从最初的生涩打结,到后来能熟练完成整套包扎流程,孩子们在反复尝试中不仅提升了技能,更在无形中锤炼了耐心、细心与对他人的责任心。

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教学,则围绕 “让技能刻进记忆” 展开。为了避免孩子们只看热闹、记不住步骤,志愿者再次强化 “剪刀、石头、布” 的经典口诀:“剪刀”—— 双手比出剪刀,找到肚脐上两横指处定位置;“石头”—— 一手握拳,拳眼顶住定位点;“布”—— 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孩子们两两一组,一人扮演 “窒息者”,一人练习急救动作,边做边响亮地喊出口诀,让口诀与动作形成联动记忆。有孩子一开始力度控制不好,志愿者便手把手指导冲击角度与力度,直到他们能准确找到发力点,动作标准且有力。“这样万一遇到危险,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 一个孩子练完后认真地说。
从首次启蒙到本次进阶,两节急救课程构建起阶梯式的学习体系,让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从 “知道危险” 升级为 “会防危险、能救危险”。未来,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还将持续带来实用的安全课程,用专业知识武装每一位 “小小生命卫士”,与社区携手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