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南师泰院红石榴志愿团队走进云南楚雄感受彝族的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
2025年8月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以“石榴同心·民族同行”为主题,组织队员唐子迦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人古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聚焦彝族服饰及历史文化,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度采访,系统调研彝族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传承现状及活化路径,为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层实践参考。

实践期间,队员以彝人古镇店铺工作人员、刺绣传承人为主要采访对象,围绕彝族服饰的核心要素展开调研。在色彩体系方面,经实地观察与受访者介绍确认,彝族服饰以黑、红、黄为基础色调,其中黑色象征对土地的敬畏,红色代表生活热情,黄色寓意丰收希望。调研中发现,当地服饰常以黑色为底色,搭配大红色火焰纹与金黄色太阳图案,形成具有强烈视觉辨识度的色彩组合。

在款式与功能层面,队员记录到彝族服饰因支系、年龄、场合不同存在显著差异:青年女性服饰注重装饰性,领口、袖口多绣精致花纹,裙摆设计轻盈;中老年服饰侧重实用性,款式简洁大方;节日盛装则以繁复刺绣与银质头饰、项链、手镯等配饰结合,工艺复杂且象征庆典庄重性。此外,服饰图案承载的文化内涵成为调研重点,火纹、鱼纹、云朵纹等常见纹样分别对应彝族的火崇拜、繁衍信仰与吉祥寓意,这些图案通过刺绣、挑绣、镶补等传统工艺呈现,单件服饰的刺绣工时普遍超过200小时。

调研中同步关注彝族文化的当代传承动态。在当地彝绣工坊,队员实地考察了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实践:年轻设计师将太阳历、火塘等传统元素转化为围巾、手提包等文创产品的设计图案,相关产品已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销售。工坊负责人在采访中明确提出“既保留传统根基,又贴合现代审美”的传承理念,为传统文化活化提供了具体案例。

针对彝族刺绣技艺特点,队员通过与3位传承人深入交流,梳理出平绣、挑绣、打籽绣(颗粒状花纹表现星辰)、锁边绣(勾勒纹样边缘增强立体感)等多种针法,以及山区偏好靛蓝与赭石色、坝区多用明黄与绯红的地域色彩差异。其中一位受访的毕姓传承人展示了传家背扇,其正反两面分别绣有“五谷丰登”“子孙绵延”图案,经测量针脚密度达每平方厘米8针,制作耗时近半年。
实践过程中,队员遭遇两类典型问题并针对性解决:首先是传承人沟通障碍。部分传承人因担心工艺技术外传或日常劳作繁忙,初期对采访存在抵触情绪,不愿展示银饰锻造熔银比例、特殊绣法起针方式等核心技艺。队员通过当地村委会及同族晚辈协助引荐,明确说明采访目的为文化记录而非商业利用,并承诺将最终成果反馈一份供其留存;同时主动参与晾晒玉米、喂猪等农活,在劳动互动中建立信任,逐步引导传承人开放交流。其次是信息碎片化。不同支系受访者对同一纹样(如太阳纹)存在“祖先崇拜”“丰收祈愿”等多种解释,且缺乏文字资料佐证。

此次实践系统收集了彝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技艺特征及传承案例,明确了当前存在的传承人老龄化、传统染料成本高、年轻一代参与度不足等现实困境。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表示,将基于本次调研成果,持续关注彝族文化传承需求,为探索传统工艺保护与创新发展路径提供支持,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与共同体意识铸牢。(撰稿:丁力 朱可越 供图:唐子伽)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