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2025年7月2日,湖北医药学院万众“医“心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十堰市张湾区人民公园开展“心肺复苏(CPR)急救技能公益宣讲”活动。通过现场演示、互动教学等形式,实践队员向公园游客传授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将“救命课”送到市民身边。
图为实践队长郑思远讲解CPR的流程
情景化教学:让急救技能“看得见”
“发现有人倒地,首先要确保环境安全!”傍晚时分,实践队员余元元利用模拟人演示真实急救场景,迅速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队员们分工明确:模拟人摆放到位、教学用具准备齐全。队长则清晰拆解了“判断意识-呼救-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的全套流程。为帮助市民精准掌握按压频率,队员指导大家跟随“1001、1002”的四字计数节奏进行练习,“这种节拍能帮助达到每分钟100-120次的标准按压频率。”
图为实践队员余元元讲解示范胸外按压
精准施教: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实践队设置了差异化教学区:青年组重点练习深度达5-6厘米的标准按压;老年组学习简化版急救流程;亲子家庭则在队员耐心鼓励下共同学习。活动还免费发放洁净纱布等练习用品,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安全、有效地进行实操体验。
图为市民各自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练习CPR
专业与温度并存:市民点赞“救命课”
依托湖北医药学院“曙光”紧急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的专业培训,实践队员们已熟练掌握CPR操作要领和记忆口诀。这支由医学生组成的队伍,不仅将“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的标准流程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更创新采用“情景模拟+互动问答”模式,将专业医学术语转化为生活化表达——“想象心脏是台停摆的闹钟,我们的按压就是给它上发条!”队员们化身“急救知识翻译官”,用通俗语言和生动比喻,让急救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为实践队员詹智雯指导儿童完成人工呼吸
深入互动:专业解答释疑解惑
活动现场互动氛围热烈。有曾接触过急救知识的市民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判断有无呼吸脉搏时,具体应如何计数?”面对专业细节,队员们清晰解答:“标准要求用5-10秒时间准确判断,而非简单计数。医学上,通常每数4个数字(如1001、1002)代表1秒。”严谨细致的解答及时纠正了可能的误区,也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队员们始终以专业和耐心回应市民疑问,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与肯定:“讲解清晰透彻,这下更明白了!
图为实践队员在人民公园合影留念
暑期期间,不少家庭共同参与学习。小学生浩浩在队员指导下成功完成一轮规范按压,他的母亲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并分享:“今天全家掌握了重要的救命技能,感谢大学生们的公益行动!”实践队副队长胡俊炎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一次次规范的示范讲解,消除公众‘不敢救、不会救’的心理障碍,让更多人成为生命的守护者。”活动尾声,意犹未尽的市民纷纷询问下次宣讲安排。夕阳下,队员们收拾教具的身影与公园里此起彼伏的练习声,共同绘就了一幅生动的全民急救技能普及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