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以竹为楔,共筑景溪村空间新生

    发布时间:2025-09-15     阅读
    来源:刘方琴
  这个夏天,我作为团队的一员,深入安吉县景溪村下阴山片区,参与闲置空间改造与业态激活项目,这段为期两月的实践经历,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落地试炼,更是对乡村振兴“在地性”与“创新性”的深度体悟。
  初到景溪村时,下阴山的闲置民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潜力与困境并存”——三开间的老房子带着独立庭院与屋后竹林,青砖黛瓦间仍能看见90年代乡村生活的印记,却因年久失修、功能脱节沦为闲置空间;周边虽有漂流景区与民宿集群,却因缺乏特色业态串联,游客“来了就走”,村民也难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这让我想起前期研读“原型—触媒”机制论文时看到的观点:传统村落的更新不该是“博物馆式冻结”,也不该是“盲目商业化改造”,而要在原型基础上找对“激活点”。我们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这片闲置空间找到属于景溪村的“激活密码”。
  在村委的协助下,我们走访了十余户村民,逐渐摸清了景溪村的“家底”:这里的竹资源不仅是生态资产,更是承载乡土记忆的文化符号,但长期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村民有参与乡村发展的意愿,却缺乏专业指导与运营思路。结合“留筠・竹生”项目“竹楔补阙”的核心理念,我们决定以“竹”为核心原型,将闲置民居转化为填补村落业态缺口的“触媒载体”——主屋承载研学与手作功能,庭院串联活动场景,竹林延伸生态休闲体验,形成“一屋一院一竹林”的空间体系。
  方案设计阶段,团队的协作让我格外触动。我们既要紧扣“以竹代塑”的可持续理念,用竹编幕墙、竹制操作台替代现代材料,保留民居坡屋顶、木构架等原型要素;又要兼顾实用功能,比如将主屋二层改造成研学展厅时,为解决采光问题,我们反复调整竹编格栅窗的密度,既保证通透性又不破坏乡土风貌;庭院的快闪展销区设计,更是几易其稿,最终确定用可移动竹制展架,既能满足旺季展销需求,淡季又能收纳起来作为村民活动场地。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乡村设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原型保护”与“现代需求”间找平衡——就像论文里说的“渐进式更新”,每一处改造都要考虑村民的真实使用习惯,每一个业态都要贴合村落的发展节奏。
  如今回望这段实践,我收获的不仅是完成实践的成就感,更有对乡村振兴的深层思考:乡村不是等待“拯救”的对象,而是蕴含着无限可能的“活态载体”。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既要带着专业知识“走进乡村”,更要怀着敬畏之心“读懂乡村”,用小微触媒激活乡土原型,让闲置空间重获新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活力。未来,我愿继续带着这份实践收获,关注乡村、服务乡村,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