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烈日下的山东省滨州市,“青耘乡村”实践调研团的成员正穿梭在热闹的集市与静谧的玉米地间。我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乡村,探寻乡村振兴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清晨六点多,南隅集市早已人声鼎沸。摊位沿马路两侧铺开,青翠的蔬菜、饱满的水果、活蹦乱跳的水产与五颜六色的衣帽杂货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
经过团队成员的调查,发现集市上居民多骑电动车、三轮车赶集,偶有汽车缓慢穿行。因道路宽阔,虽熙熙攘攘却未拥堵,整个乡村集市秩序井然。商品结构以本地自产果蔬为主,米面香料、肉类水产为辅,
折射出“小而全”的乡村消费需求。各个摊位吆喝叫卖声不断,一位卖桃子的阿姨笑着说:“自家种的,便宜又新鲜!”
但南隅集市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如摊位缺乏统一规划,垃圾处理设施不足,高峰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等。秉持着乡村振兴与科技助农的理念,我们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如何通过规范化管理保留集市烟火气,同时提升服务品质?我们可以提倡划分功能区、增设便民设施,打造
“特色集市+电商”模式等,让集市变得更加干净规整、便民利民。
离开集市,调研团深入滨北镇村庄。烈日下,顾家村连片的玉米地郁郁葱葱,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冷清的村巷——斑驳的土坯房与崭新的砖瓦房并存,却少见年轻人身影。
经调研发现,
顾家村及附近几个村庄发展较为落后,村子里留守老人占比极高,小辈们只是隔段时间回村看看。玉米和小麦是这里的主导作物,但种植方式传统,老人体力有限,机械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户还在采用传统的人工播种、施肥方式,村民们说,“知道现在有更先进的技术,但一来买不起设备,二来也不会用。”这种现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年轻人更不愿意留在村里务农。
队员们对顾家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何吸引青年返乡、土地流转等方式能否破局?在人才政策方面,固然需要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创业补贴,让年轻人看到“田埂上的未来”。而在盘活资源方面,探索闲置农房改造、玉米深加工等路径,激活“沉睡资产”不失为一种路径。科技助农方面,可以优先考虑一些较为轻便、老人使用易上手的产品,如无人机等。
然而这些村子的困难由来已久,需要我们一步步努力,一点点改变。
这次滨州之行,我们既触摸到乡土中蓬勃的生命力,也感受到转型带来的阵痛。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份真实的记录与思考,都是通往答案的阶梯。
青耘乡村,步履不停。下一站,等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