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宁波市临床用血量持续增长及季节性波动带来的血液供应压力,深入了解市民献血意愿现状与关键阻碍,宁波大学医学部学子联动宁波市中心血站,于7月1日至4日组成三支调研小队,分赴核心商圈、居民社区及周边乡村,开展无偿献血意愿专项调研与科普宣传活动,旨在为优化献血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一、商圈调研:直面顾虑,科普释疑 在宁波核心商圈天一广场,学生们以“热血宁波·甬爱无界”为主题,通过轻松对话深入了解人们对献血的看法。调研揭示了该群体存在的主要顾虑,学生们随即发挥专业优势,进行针对性科普释疑:
“怕疼/怕针头”:学生们解释,标准全血采集针头确实比普通静脉采血针略粗,但疼痛感在于进针的角度和速度,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能最大限度减少不适。
“献血影响健康?”:作为民众对献血的最大误区,学生们结合医学知识用通俗语言解释人体强大的造血和代偿能力,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约占人体总血量的5%-10%),通常在献血后1—2天内血容量即可恢复正常,红细胞数量在几周内也能恢复至献血前水平。规律献血并不会损害健康,研究甚至表明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益处(如降低血液粘稠度)。
“不知去哪献/流程麻烦?”:介绍了宁波市中心血站的官方网站、公众号等官方信息查询渠道,可便捷查找固定献血点和流动献血车服务时间地点。说明标准流程(登记表填写-健康咨询与评估-快速血红蛋白检测等初筛-采血-休息与观察)通常可在30-60分钟内完成,强调规范化和效率。
“被谣言误导”(如“免费献血难优先用血”、“血源去向不明”):学生们明确告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相关规定,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在需要输血时享有优先用血权利。血液从采集、检测、储存到发往临床,全程有严格的管理和追溯体系,确保安全透明,呼吁市民通过官方渠道了解信息,勿信网络谣言。
“生活忙碌/信息断层/隐私担忧”:建议血站加强便捷预约、信息推送(针对不同年龄段渠道)和隐私保护政策的宣传。部分居民也反映了对献血荣誉“三免政策”享受门槛的看法。
一位参与交流的企业高管表示:“学生们讲得很清楚,特别是关于健康影响和用血优先权的解释,打消了我不少疑虑,有机会我会去尝试献血。”此次调研为针对性地向该群体开展科普和服务优化提供了依据。

二、社区走访:聚焦常住人口,破解参与瓶颈
江北区多个社区的调研团队通过问卷和访谈,重点探究本地常住人口献血率偏低的原因。前期从宁波市中心血站了解到,随着医疗需求增长,宁波血液供应面临压力,需拓宽献血者基础,改变目前过度依赖高校学生群体的现状。
“我们深入社区,就是要精准把握居民的真实想法和潜在需求,”团队负责人毛佳宁强调,“宁波公益氛围浓厚、市民素质高,通过科学引导,定能激发更多市民守护生命的热忱。”
三、乡村探访:破除误区,提升服务可及性 第三路团队深入宁波周边乡村,专项调研村民献血意愿,旨在摸清农村献血现状,提升参与度。调研印证了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献血参与率明显偏低。主要障碍源于村民普遍存在“献血伤元气”、“耽误农活”等认知误区,以及献血服务网络覆盖不足、可及性差,学生们耐心解释,献血后短暂休息即可,不会导致“元气大伤”或长期影响劳动能力,人体造血功能强大,科学献血无损健康。
调研也带来了希望:许多村民表示,若能更方便地接触到献血服务、优化点位布局并加强科普宣传,他们愿意参与献血。这些关键发现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方向,宁波市中心血站表示,将依据调研数据,显著增加前往农村地区的流动献血车频次,探索在中心镇设立更便利的服务点,并制作更通俗易懂的科普材料,着力打通献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四、青年行动:用调研与科普助力生命接力 从商圈的科普释疑,到社区的需求摸排,再到乡村的破除误区和呼吁服务下沉,宁波大学医学部学子运用专业所学,深入基层倾听真实声音。这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调研实践,展现了青年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调研成果不仅为宁波市中心血站及相关部门的服务优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向更广大市民普及科学献血知识、营造更积极的献血氛围贡献了力量,助力保障甬城临床用血的安全与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