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烈日阳似火,却挡不住一群一群年轻人奔赴生态战场的脚步。作为一支奔赴甘肃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怀揣对生态保护的热忱,长期受风沙威胁,防沙治沙任务艰巨,他们前往基地所在沙漠梭梭树维护区进行维护治理工作,同时,帮助基地修葺基建。这片长期受风沙威胁、治沙任务艰巨的土地,正等待着年轻力量注入新的生机。
师徒沙地授艺,智慧浇灌绿意
树苗维护工作是“早一分行动,多一分希望”。4车水共64m³水耗时5小时的高强度作业,全身心投身于梭梭树灌溉填坑,保证充足的供水让它们在干旱贫瘠的沙海中扎根生长。灌溉工作远比想象中困难,起初,队员们对流程生疏,只能跟在当地治沙人员身后帮忙搬运和固定水管。看着维护人员熟练的操作,成员们都跃跃欲试,想为他们减轻工作负担。在治沙人手把手的指导下,队员们逐渐掌握诀窍:先用水管在梭梭树两边冲出蓄水坑,让水流缓慢渗入根系,避免因沙土强渗透性导致水分流失。操作一段时间后,阿姨们纷纷夸赞:“学的真快,有你们今天的工作都可以早点收工咯。”
沙地护苗筑梦,梭梭叶茂根深
灌溉完成后还有重要的收尾工作,水流的冲刷使树苗根部周围的沙土流失,暴露出脆弱的根系。队员们二话不说,拿起铁锹,一铲一铲地将松软的沙土回填进坑洞,再用脚轻轻踩实,确保每一株梭梭树都能稳固扎根。除了回填坑洞,队员们还细心扶正被风吹歪的树苗,用工具疏松板结的土壤,清理影响树苗生长的枯枝。尽管手臂早已酸痛,汗水浸透了衣背,但没有人停下手中的活儿。高温炙烤下,有队员因长时间暴晒而流鼻血,简单处理后,他又默默回到队伍中继续工作。在这片与风沙抗争的土地上,这群年轻人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们的身影,成为荒漠中最动人的风景。
织就防晒千重网,筑成储鲜一座仓
在治沙防沙基地内,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化身“帐篷守护者”。他们小心翼翼地爬上帐篷顶部,将一张张黑色防晒网紧密覆盖在帐篷表面,有效阻挡炎炎烈日的侵袭与暴雨的冲刷。同时,队员们仔细修葺上面的草垛,这些经过改造升级的帐篷,不仅改善了帐篷的隔热、防雨性能,更摇身一变成为天然“保鲜库”,为新鲜采摘的蜜瓜提供理想的储存环境,有效延长蜜瓜的保鲜期,减少损耗,切实为基地增收保驾护航。治沙基地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们奋斗的足迹,未来,无论是基地还是民勤,哪里有需要,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响应。
收工完成后,在总结复盘会上大家分享着当日的小成就:“那棵差点被风沙埋住的梭梭,终于稳住根了!”这些看似平凡的“战果”,汇聚成生态守护的底气,点滴努力,终能聚沙成塔。我们大学生,就该把论文写在沙地上,把青春献给这片需要守护的土地。重返校园,带回的不仅是晒黑的皮肤、手上的茧子,更是一份永远“在路上”的生态担当。民勤的风沙,会记得:曾有一群青春身影,在这里为绿色拼搏,为守护奋斗,让“人进沙退”的奇迹,继续在这片土地书写下去。
指导老师/陈美琪、陈安琪
撰稿人/张雪琴、李嘉、袁诗艺
摄影/刘霜、王浩
供稿/大数据青年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