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4日,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实践队以“触摸历史遗迹,感悟革命初心”为主题,前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汉口新四军军部历史陈列馆开展实地探访。在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与展品中,队员们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解码红色基因的时代密码。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初心在旧物中闪光
图1实践队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的合影(王星詒摄)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的复原居室里,董必武的肖像与衣架、床铺、脸盆等旧物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场景。这些物件无声诉说着1937年董必武从延安抵汉后的忙碌岁月——他在此统筹协调,在复杂的统战环境中搭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沟通桥梁,用脚步丈量救亡之路,用行动诠释“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初心。队员们凝视着这些带着时光印记的陈设,仿佛能听见当年深夜里的灯光下,先辈们为民族存亡而谋划的低语。
图2队员们在董必武同志的复原居室内参观学习(廖可欣摄)
纪念馆内,“陈怀民路”路牌尤为醒目。这是为纪念空战英雄陈怀民命名的道路。1938年武汉保卫战空战中,陈怀民驾驶战机陷入绝境,为打击日寇,他毅然驾机撞向敌机,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抗日决心。队员们伫立路牌前,透过这一命名,读懂先辈舍生取义的家国大义,深刻领悟和平的来之不易,更坚定传承英烈精神的决心。
图3纪念馆内的陈怀民路路牌(赵茵桐摄)
汉口新四军军部陈列馆:实物见证烽火征程 走进汉口新四军军部历史陈列馆,玻璃展柜中的展品,成为解码新四军历史的钥匙。锈迹斑斑的日军勋章,见证战场交锋的激烈;带着弹痕的瓷碗,诉说战士们饥寒交迫中的坚守;印着沦陷区街景的明信片,定格山河破碎的伤痛。这些实物与文字说明呼应,串联起新四军在武汉组建、发展、征战的脉络,让“铁军”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直观可感。
图4陈列馆展示新四军缴获的日军战利品(廖可欣摄)
陈列墙前,队员们开展沉浸式学习。有人专注记录照片背后的人物故事,有人围绕事件时间线研讨,思维碰撞间,红色记忆从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这种主动探寻式的学习,让革命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激励当代青年的精神坐标。
图5实践队在陈列墙前进行记录与探讨(蒋雨航摄)
此次红色旧址寻访,为实践队队员们校准了青春奋斗的坐标。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里先辈的初心坚守,到陈怀民路牌承载的英烈壮举,再到新四军军部陈列馆中“铁军”精神的传递,每一处红色印记,都让革命精神具象化、可触摸。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武汉红色实践团 朱宁贝
图片|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武汉红色实践团 王星詒 廖可欣 蒋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