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河海大学满天星支教团赴河南开展公益支教实践活动纪实 ----用青春点亮乡村教育的星空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来源:河海大学满天星支教团

  2025年7月21日至8月3日,河海大学满天星支教团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开展了支教活动。通过创意墙绘、非遗课堂等特色活动,为乡村教育注入青春活力,在双向成长中传递温暖与希望。

  一、启程:以专业调研叩开乡村教育之门

  2025年7月20日凌晨,晨光尚未驱散商丘站的夜色,河海大学满天星支教团的17名成员已拖着装满教具的行李箱集结完毕。行前三个月,团队通过线上问卷、视频访谈等方式对魏庄小学进行了深度调研。"我们发现这里的学生大多从未接触过非遗技艺,科学实验课仅停留在课本讲解。"团长邵嘉崎展示的调研报告中,用红笔圈出的需求分析成为课程设计的关键依据。

                                    支教团开营合影

                                           与学员破冰见面会

  二、实践:三大课程模块的创新突破

  (1)非遗工坊:在指尖触摸千年文明

  "蔡伦爷爷发明的造纸术,就是这样一帘一帘抄出来的!"7月20日,古法造纸课上,徐昊老师手持竹帘示范,孩子们围在水泥砖临时搭成的"造纸工作台"旁屏息观看。当孩子们成功抄出第一张纸时,嵌入的蒲公英种子突然随风飘起,引得全班欢呼。课后,孩子们自发展开"纸张拉力赛",比谁造的纸能承受更多鹅卵石——这个意外诞生的科学实验,被支教团连夜开发成"材料力学"启蒙课。

  在相邻教室,扎染课正散发着艾草清香。徐昊老师带领学生用橡皮筋将白布扎成几何形状,投入蓝色颜料染缸。"布展开的瞬间,每个孩子都像在拆盲盒。"染出的靛青色纹样中,有学生发现了"像流水一样的脉络",支教团当即结合河海大学水文专业特色,延伸出"大地肌理"地理课。

                                                      学生们展示自己设计的扎染布

                                                                     学生给自己的作品染色

  (2)思维艺术:当逻辑与创意共舞

  7月25日的"五子棋博弈"课上出现戏剧性一幕:程治闽老师原计划教授基本棋理,却被自称掌握独家绝学的学生用"模仿棋"打得落花流水。这场意外促使支教团调整课程,增设"AI棋艺"展示环节。在播放AlphaGo对战视频时,后排男生突然举手:"老师,电脑是不是比我们多了个'想象力芯片'?"——这个问题引发了关于人类创造力的即兴讨论。

  在"拼贴诗创作"角落,三年级的学生将杂志剪下的字词句拼成诗:"春夏秋冬,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银色的鱼游在深蓝色的夜晚"。

                                                                     五子棋博弈

                                                                      学生展示拼贴诗作品
 

  (3)生态课堂:把科学种进泥土里

  7月28日的"微型生态圈"实践堪称支教的高光时刻。学生们用矿泉水瓶制作生态瓶时,突发奇想加入蜗牛和蚯蚓。"瓶内降雨系统"实验中,当班长用滴管模拟酸雨侵蚀"石灰岩"(粉笔块)时,围观的孩子不约而同捂住嘴巴——这个自发动作让支教团捕捉到环保意识觉醒的瞬间。

  而在操场边的"光影实验室",孩子们正用偏振膜观察树叶脉络。突然停电的插曲反而成就了最美课堂:阳光透过玻璃纸在墙面投下七彩光斑,学生赵明宇突然喊道:"快看!彩虹在吃我的影子!"这幕即兴的光学剧场,成了大家心目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学生在阳光下查看自己的作品

                                                                学生们相互讨论自己作品
 

  三、深化:墙绘背后的教育叙事

  支教第二周,那面长15米的灰白围墙成为全民创作现场。美术老师陈梓阳以身体为笔示范"舞狮头"线条,孩子们跟着在空中比划。最动人的是"手印树"环节:一个个可爱懵懂的小孩在支教团成员的协助下,将沾满各种颜色颜料的手掌重重按在"树干"上,完成瞬间绽放的笑容被相机定格——这张照片后来成为支教团宣传公号的封面。



  四、成效:双向成长的教育诗篇

  离校前夜,支教团在办公室发现一摞匿名纸条:"老师你们辛苦了,我们都会想念你们的"。而成员们的教案本上,写满了"生成性教学"的反思:当古法造纸课意外延伸出材料力学讨论,当酸雨实验触发环保意识觉醒,这些超出预设的"教学事故",恰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支教团带走的,不仅是5G硬盘里的800分钟影像素材,更是对"教育公平"的重新理解——那些在停电时用手机闪光灯继续观察昆虫的孩子,那些把扎染方巾郑重包进课本的学生,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对知识的渴望。

  结语:星火不灭,教育长青

  返程大巴上,支教团反复观看一段视频:结营仪式上,全校学生齐声唱起改编版《夜空中最亮的星》,当唱到"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时,镜头扫过墙绘上那片五彩手印树——那里有17个大学生和六个班级孩子们共同按下的承诺。正如团长在支教札记中所写:"我们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孩子们却给了我们整个星空。"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