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为此,水利工作者积极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对水利的需求开展探讨。水作为生命之源,从维系细胞活性到调节全球气候都参与着重要作用。为探究水与固碳协同调度的机制、路径,挖掘其在生态保护、“双碳”目标实现中的潜力,西安理工大学“碳”为观“水”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启了一项极具价值的实践探索——水库水碳协同调度,深入调研水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水资源调控的关联机制,通过实地监测、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全方位开展水碳调度问题研究,力求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与青春力量。
为确保实践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团队在前期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指导老师多次牵头召开筹备会,围绕调研主题进行精准定位,反复打磨核心方向和目标。随后将目标任务层层拆解细化,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时间节点。同时,结合实践地实际情况,详细制定了多套实践流程方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设备故障、行程调整等突发状况,提前规划应急处置预案,确保万无一失。团队成员也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有的专注梳理国内外水库碳循环、水碳调度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有的负责编写动态规划程序,优化综合效益计算模型;有的结合调研目标设计访谈提纲,围绕水库建设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固碳行为认知等核心问题细化提问方向;还有的精心制作调查问卷,科学设置问题维度与选项;大家还协助老师提前与西安市李家河水库管理有限公司实践地对接,确认参观学习流程与调研安排,并检查备好设备,全方位为后续实地调研筑牢坚实基础。
7月14日至15日,关中平原正被热浪包裹,午后的气温直逼39℃,处处都蒸腾着热气。在前期筹备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团队成员走进桃花潭周边,开启了一场探寻生态变迁回响的实地调研。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沿岸走访了居民区,先后与多位长期在此生活的居民展开深度访谈。从年长村民记忆中水库修建前的河道风貌,到年轻一代对近年来周边空气质量的直观感受,访谈内容涵盖了植被覆盖、气候湿度、粉尘变化等多个维度,访谈交流了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生态环境变迁的感知。同步的百余份调查问卷也与老者们的口述相互印证,让这场顶着高温的调研更显沉甸甸的价值,为后续分析李家河水库建成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奠定了扎实基础。
7月16日,西安理工大学“从‘防洪发电优先’到‘水碳协同治理’:如何在供水与固碳间找到最优解-以李家河水库探索为例”的“碳为观水”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李家河水库管理有限公司枢纽分公司和李家河水库管理有限公司电站分公司开展实地调研。
跟随水源部杨部长和蒋娜老师的步伐,实践队成员们置身于庞大的大坝上,深入了解了这座水库的多方面情况。大家先是实地查看了水库的整体风貌,杨部长为我们介绍了水库的基本概况——它是陕西首个双曲拱坝,坝高超百米,库容达半亿立方米,对西安东部的供水起到了关键作用。随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我们了解到水库在生态与效益平衡方面的努力。团队成员一同学习了水库曲线变化和面积,探讨了碳中和与水碳调度的关联,观察水位涨退对周边植被的影响等。为分析固碳效益对综合效益的作用,团队成员通过动态规划程序,将固碳效益与防洪、发电、供水效益结合,力求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此外,团队了解到水库建设对区域水文格局及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为进一步探究上述变化,实践团队还走进库区周边居民区域,通过采访调研,了解水库建成前后居民的固碳行为及周边环境的变迁,更全面地认识了李家河水库的意义。
本次水库水碳协同治理实践活动不仅为精准掌握水库碳循环规律、优化水碳调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推动全社会树立“双碳”目标下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构建水生态碳汇协同治理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碳为观水”实践队调研工作圆满落幕,此次活动深化了实践队成员对水库水碳协同治理重要性的认知,进一步激发了实践团成员参与水生态保护与碳减排实践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有利于彰显当代大学生聚焦生态难题、助力绿色发展的担当与风采。
团队名称: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碳为观水”暑期社会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