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丝路箱伴”实践团队深入江苏省南京市、连云港市、徐州市等中欧班列的关键节点城市前往企业开展调研。一方面,团队聚焦中欧班列运营痛点,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分析和企业座谈,深挖江苏制造业与物流协同发展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团队以“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合作为契机,创新提出“CCA一单一箱制+定制化线路”解决方案,探索提升江苏中欧班列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为构建高效、绿色的亚欧国际物流通道贡献青年智慧。
探访江苏海外集团,探寻钢铁丝路突围智慧 第一站团队首先来到了江苏海外集团,走进货场与调度中心,对中欧班列的运营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在集团董事长林敏的展示下,团队成员们深刻地认识到江苏制造业面临着效率下滑、货运成本攀升及同质化竞争等困局。针对精密材料运输流程效率与风险管理短板问题,团队不禁思考,需要以“CCA一单一箱制”及双向过境定向线路作为总思路,设计调度集散体系、物流核算中枢等解决方案,由此才能从江苏深耕本土新能源产业链的差异化策略中,探寻到属于中国制造全球化的突围智慧。
探访南京龙潭铁路,洞察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接下来,团队来到了南京龙潭铁路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带一路”铁路物流专题调研。在南京市国际货运班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聪的带领下,成员们参观了专用装卸区,了解到其月均开行中欧班列45列、货物总值突破3亿美元,其中通过优化装载方案每年节省近千万元运输成本。在数字化监控中心时,团队见识到了自主研发的智能调度系统,这一系统使得班列准点率大大提升。在座谈会上,关于全国中欧班列同质化竞争问题,企业也分享了江苏开发新能源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等特色货源的应对策略,随后团队成员们对“CCA一单一箱制”的试点效果与推广难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让成长在不知不觉中舒展了枝叶。
走访仁创集团,触摸钢铁产业“一带一路”脉动 之后团队走进了南京仁创钢铁集团,对智能化生产车间进行了参观,了解到钢铁制造全流程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以及集团产品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在座谈会上,集团外贸业务负责人介绍了产品远销多地区的情况,借助“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的紧密贸易往来,适配不同国家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团队还了解到集团整合公路、铁路、水路的智慧物流系统,为外贸及“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筑牢根基,深刻认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在亚欧大陆的脉络上,熔铸出跨越山海的情谊与共生的温度。
深入新东方国际货运码头,感受国际物流高效动能 紧接着团队马不停蹄地赶往连云港新东方国际货运码头,聚焦班列运营全流程与港口枢纽效能。码头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依托海铁联运体系成为重要国际物流通道。成员深入作业区,了解到港口铁路专用线已实现海运与铁路班列无缝衔接,团队现场观摩现代化桥吊装载作业,体会“智慧港口”实力。通过东风1808内燃机车与现代电力机车的对比,团队见证了中欧班列从探索到规模化运行的发展历程,深化了对国际物流大动脉战略价值的认识。
调研连云港港口集团,解码铁海联运与数字化赋能 此外团队还赶赴连云港港口集团,开展“差异化运营赋能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一系列调研,了解到集团“铁路+海运”无缝衔接模式,通过优化流程与信息共享提升运输时效与经济性。集团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智能物流管理系统使货物周转效率提升30%以上,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911列,铁海联运完成35.5万标箱。座谈会上,企业分享了与多方合作提升“一站式”服务的经验,团队认识到其在国际航线网络拓展与全球供应链构建中的“连云港力量”。
解码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探索差异化突围路径 最后一站,为了更多关注到班列运输效率与多式联运协同,团队深入到了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在参观到数字化调度中心时,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虽然每日处理超千标箱,可是仍然存在自动化率低、设备新能源占比不足等问题。当“车船直取”作业直面突发恶劣天气,多式联运衔接就变得脆弱。因而针对单证流转繁琐、运力波动、产业链与物流链脱节、依赖政策补贴等要害之处,团队提出各种巧思,为江苏班列突破同质化瓶颈提供实践蓝图,恰似为远航的船帆缀上星光,让每一步探索都映照着向新而生的璀璨。
在中欧班列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江苏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交汇点与制造业强省,其中欧班列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覆盖亚欧多国、站点密集的稳定网络,连云港、徐州等关键枢纽的辐射能力持续增强,整体运输时效较开行初期大幅提升,为服务区域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物流通道支撑。
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面对新形势,江苏省亟待进一步破解发展瓶颈、塑造独特优势。本研究立足“破同质、强特色、促协同”理念,聚焦南京、徐州、连云港等关键枢纽城市,通过深入企业实地调研、运营数据分析和对现有文献研究,系统剖析了江苏省中欧班列发展中的核心挑战,包括运输流程效率有待提升与风险管理存在短板、季节性需求波动与运力配置难以灵活匹配、供应链上下游协同不足与产业配套服务滞后,以及市场化运营能力有待增强等关键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团队提出“差异化服务策略”解决方案:依托“CCA一单一箱制”实现全程电子化通关,通过多式联运优化整合“铁空海”资源,并设计定制化双向线路精准匹配电子装备、医药冷链等产业需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运输全流程的实时跟踪与信息化管理,同时通过便捷通关和全链条境外服务体系提升跨境物流效率,以期为全国中欧班列差异化发展提供“江苏样板”,助力制造业强省向“物流强省+开放高地”转型,为“双循环”战略下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贡献实践智慧。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一带一路”物流与经贸合作为切口,通过对江苏多家代表性企业及基地的深度调研,不仅具象化呈现了江苏省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的功能价值——从南京仁创钢铁集团与南京龙潭铁路有限公司的协同增效,到江苏海外集团的智能化管理与新东方国际货运码头的全球化布局,无不印证着国家战略在地方的生动落地;更让团队成员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深化了对国际物流、产业升级等领域的认知,真切感受到企业创新背后的时代机遇与责任。这场调研既是对“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一次近距离观察,也是青年学子将专业所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有益尝试,未来团队也将带着这份实践积累与责任担当,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