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暑气正盛,“稷下榴语·山河同心”寻根溯源民族调研团的社会实践之旅已推进至中期。这段时间,团队成员的足迹跨越千里山河,以“文化寻访、产业调研、理念宣讲”三大行动为抓手,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在深度探索中探寻团结共富路径,在生动传递中播撒共同体理念,让民族团结的星火在实践中持续闪耀。
文化寻访:千里踏访,定格民族文化鲜活图景
从西北宁夏到西南云南,调研团成员循着民族文化的踪迹,深入多民族聚居地开展探访。在银川南关清真寺,成员白萧羽举起相机,镜头聚焦于飞檐翘角间的建筑细节,记录下当地对回族文化的精心守护,见证中式营造与伊斯兰美学的交融共生;在云南曲靖阿基红彝族村,成员赵玉置身火把节的炽热氛围中,在跳动的焰光与欢快的歌舞里,真切感受到彝族“坚韧如松、团结如绳、奋进如火”的民族精神,看见“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日常烟火中的生动演绎。每一次实地探访,都是一次与民族文化的深度对话,让团队成员触摸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温度。
产业调研:扎根一线,解锁以产助团结新路径
聚焦“产业赋能民族团结”主题,调研团成员深入基层产业一线,挖掘各族群众携手发展的鲜活案例。在广西苍梧县山坪村——六堡茶的核心发源地,成员何渝铭实地观察到,这里的汉族、瑶族、壮族村民打破民族界限,从茶苗培育到传统制茶工艺传承,全程携手协作。一株株茶苗、一片片茶叶,不仅串联起当地的茶叶产业链与村民增收链,更编织出各族群众间的情谊链。如今,六堡茶已成为山坪村各族群众的“民族团结连心叶”,更成为大家奔向共同富裕的“幸福茶”,为“产业助团结”提供了生动样本。
理念宣讲:创新表达,让共同体意识扎根童心
如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大理念贴近生活、走进童心?调研团成员探索出“本土化+趣味化”的宣讲模式。在山西运城夏县的课堂上,成员吴梦含以当地的禹王坪、涑水河为自然纽带,结合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讲述“各族共护家园”的本土故事,还引导孩子们用“山楂红”“麦浪金”等充满地域特色的色彩,描绘团结守护家园的美好愿景;在济南的社区活动中,成员罗淼则以侗族花纹为切入点,带领孩子们解读纹样背后的文化密码,指导大家用画笔勾勒传统纹样,让沉寂的文化符号在孩童指尖焕发生机,让团结传承的意识在纯真心灵中悄然扎根。
据了解,接下来“稷下榴语·山河同心”寻根溯源民族调研团将总结中期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民族文化挖掘力度,探索更多产业助团结的创新路径,优化理念宣讲的内容与形式。团队成员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后续实践,持续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温度,为民族团结进步凝聚更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