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沿黄寻非遗古韵,以心承文化长河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非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延续。2025年7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走进山东省菏泽市开展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调研,通过与当地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了解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以及传承创新路径,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走进博物馆:追溯黄河流域民俗文化
  队员们来到了坐落于菏泽市的鲁西南民俗博物馆。“这组民国的农耕器具,刻着黄河岸边的生存智慧;这尊清代的虎头靴,针脚里藏着祖辈对孩童的祝福。”博物馆工作人员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和传承情况。最让队员们震撼的是“黄河民俗”展区,展区内锈迹斑斑的渡船铁锚、被洪水浸泡过的木质水车,都无声诉说着鲁西南百姓与黄河共生的故事。队员们向游客以及工作人员发放了关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问卷,队员们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近年来总体人们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但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正在博物馆里观览的刘先生说:“以前菏泽没有非遗的博物馆,大家也没办法亲身体会,现在才发现非遗文化的丰富多彩,也认识到了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为深入了解菏泽市非遗文化发展情况,队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菏泽市黄河非遗博物馆。一进入博物馆,队员们就被馆中展览的牡丹花吸引。“这是博物馆中最能代表菏泽文化的一幅作品,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工作人员骄傲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道。队员们在博物馆中发现了许多由学校统一组织参观黄河非遗文化的中学生。“我们博物馆每天都有好几批来参观的学生,这些东西学生也特别感兴趣。”张馆长指着一幅《鲁西南年俗图》说,“民俗文化是地域精神的‘活化石’,现在年轻人对非遗文化和传统习俗越来越陌生,你们做这个实践非常有意义,只有真正了解,才会懂得珍惜。”张馆长特意为队员们打开了平时不对外展示的非遗传承人档案库,里面详实记录着菏泽非遗传承人的技艺特点和传承现状。队员们认识到菏泽市非遗文化正在逐步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
  走进面人世界:探寻曹州面人的“守”与“变”
  在张馆长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曹州面人非遗传承人李效普的工作室中。“一团糯米面在手里搓揉拿捏,转眼间就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看到工作室内各种栩栩如生的面人作品,队员们也被阵阵惊叹。“面人看着简单,实则讲究‘三分塑,七分彩’,面的功夫差一点都不行。”李师傅指着工作台上的工具向队员们介绍道。“这个核桃壳里有20多个面人,最小的面人只有5毫米。”队员们看到展柜里的半个核桃皮内藏着一幅神话奇观。李师傅热衷于收藏其他传承人的作品,在其他的作品中寻找灵感,打磨技术。在政府扶持和网络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面人,参与到面人的学习当中。在与李师傅的交流当中队员们得知,他每周都要去学校里向学生们宣传非遗文化。菏泽市也建立了“政府+传承人+高校”的非遗保护模式,通过设立非遗工坊、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但队员们也发现,许多年轻人因学艺周期长、收入不稳定而望而却步,传统的题材与现代审美存在隔阂,传播方式还有待创新。“变的是题材,不变的是对形神兼备的追求。”这是李效普老师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和对非遗文化的传承。
  此次实践,队员们走访了菏泽市非遗博物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和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谈,并结合实地观察记录,深入了解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保护非遗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当下生活的丰富和未来发展的赋能,需要政府、传承者和青年一代的共同参与。实践队员们在以后的实践学习中将继续推进文化宣传工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
责编:周云
实践活动推荐
  • 扎根黄河文化根基,探寻非遗传承新篇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其传承形态的多样性与创新发展的活力,深刻影响着地域文化基因的延续。2025年7月11日,曲阜师范
  • 实践活动 2025-08-27
  • 沿黄寻非遗古韵,以心承文化长河
  •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非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延续。2025年7
  • 实践活动 2025-08-27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实践活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