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盛夏七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鸡血石上话传承,代际接力守匠心”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杭州临安区,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化鸡血石雕技艺,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调研之旅。他们以青春之名,探寻千年石雕技艺中的匠心传承与创新脉搏,丈量文化共富之路鸡血石畔,探寻文化根脉。

鸡血石雕:匠心传承与创新突破
鸡血石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与精湛的手工技艺。在本次实践中,团队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钱友杰的带领下,走访了钱高潮、潘汉斌、凌东辉、梅敏钢、梅军华等多位技艺精湛的传承人,深入了解了鸡血石雕的起源、发展与技艺传承,感受到匠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热爱。
钱高潮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艺五十余年,以其题材广泛、风格独特的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级展览的特等奖与金奖。他强调,鸡血石雕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每一块鸡血石都凝聚着自然的馈赠与匠人的心血,雕刻的过程不仅是对石头的塑造,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钱友杰不仅在石雕创作上成就卓著,还积极推动技艺的创新与传播。他与团队分享了为G20峰会国礼及杭州亚运会设计的石雕作品,并希望通过博物馆设计、公益讲解以及与高校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鸡血石雕,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潘汉斌、凌东辉、梅敏钢、梅军华等传承人也表达了对技艺传承的担忧与期待。他们一致认为,鸡血石雕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接力,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
“白+黑”调研,洞察传承现状
除了走访学习,实践团还以“鸡血石雕传承人的代际更替”为主题,深入临安地区开展了为期多日的问卷调研与实地走访活动。
队员们以临安人民广场为中心,分组走访了周边的文创店铺、传统手工艺品店及非遗针灸经营者,试图深入了解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在走访中,他们发现鸡血石雕这一非遗技艺在大众认知中存在“盲区”,五金店老板王师傅的话“鸡血石是临安的特色,但对其雕刻技艺的具体传承情况,我了解得还不够深入”,让队员们深感责任重大,也更加坚定了调研的决心。

调研活动从白天持续到夜晚,团队转战宝龙广场商圈,在人流密集处开展随机问卷调研。队员们手持问卷,穿梭于人群中,耐心向不同年龄段的市民讲解调研目的,用真诚换取了市民的积极配合。此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500余份,涵盖了不同职业、年龄层的临安居民,为团队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非遗进社区,守护“小候鸟”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锦城街道长路畈社区,与e锦“小候鸟”暑期班的孩子们共同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体验之旅。队员们精心设计了非遗体验课程,将传统文化课堂搬到社区,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非遗魅力。从漆扇制作到扎染工艺,队员们手把手教学,带领孩子们体验调色、勾勒、浸染等传统技艺,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此外,队员们还化身“非遗解说员”,为孩子们讲解鸡血石雕与非遗竹编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带他们走进手工艺世界,感受指尖上的艺术。

通过这场特别的非遗探索活动,实践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让队员们收获颇丰。他们深入了解了鸡血石雕的历史与现状,看到了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潜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传承中“匠心”的珍贵。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有责任也有使命成为文化共富的“凿光者”,以实际行动守护非遗技艺,传承匠心精神。鸡血石雕技艺的传承,不仅是一门技艺的延续,更是浙江精神的生动注脚。从宋代的采石工艺到当代的石雕艺术,鸡血石见证了浙江人民的智慧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