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至7月3日,商丘工学院大学生心晴守护实践团在焦乾致、宋可可老师带领下,开展了一场跨越教育机构与汽车企业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以"科技赋能心理护航"为核心,通过走访调研、技术验证与跨界合作,探索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在心理健康与交通安全领域的创新应用,为青少年成长筑牢"数字防线"。
教育场景:构建心理健康守护网

6月27日至7月1日,实践团先后走进孔祖中专、高级中学、夏邑县第一初级中学及永城职业,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通过参观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主题班会访谈、设计多维心理测评问卷,团队系统梳理出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八大核心问题。焦乾致老师分享了团队自主研发的心理测评体系构建思路,宋可可老师则结合案例演示了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如何通过家校协同提升干预实效。

各校特色实践为团队提供创新灵感:孔祖中专的"心灵信箱"、夏邑高中的"心理健康月"、夏邑一初的"家校互动主题班会"、永城职中的"数字心理预警系统",均展现了教育场景中心理健康工作的多元化探索。实践团特别验证了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在课堂情绪监测中的应用,发现该技术可实时捕捉学生压力、焦虑信号,但在复杂场景下需优化光线补偿算法与动态表情模型。焦乾致总结:"技术需与教育场景深度适配,才能成为心理干预的'黄金窗口'。"

跨界延伸:科技赋能交通安全
7月2日至3日,实践团将视野拓展至汽车安全领域,走进永城中信之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及奇瑞、智己车企,探索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在驾驶场景的应用潜力。通过模拟疲劳驾驶、怒驾等危险状态,团队验证了该技术对驾驶员情绪的精准识别能力,但也发现硬件适配性不足、复杂光线干扰等问题。车企技术代表分享了成熟的车载表情识别系统案例,其通过实时预警分神、疲劳状态,已有效降低交通事故风险。宋可可老师表示:"从校园到车厢,科技守护的边界正在扩展,这为智慧交通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暑期实践横跨教育、汽车两大领域,既验证了面部表情识别技术的多场景适用性,也揭示了技术落地的关键挑战。实践团与各校、车企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聚焦算法优化、硬件适配等方向深化研究。焦乾致指出:"无论是守护青少年心灵,还是保障出行安全,科技的本质是服务人。心晴守护模式将持续迭代,让数字技术更有温度。"
七天的实践,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交通安全领域注入创新动能,更搭建起校企协同的创新平台。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当科技与人文关怀相遇,我们正在书写守护成长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