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推普声波润高原,通用语言连心桥——山东大学推普实践团甘南完冒镇采访专题总结

    发布时间:2025-09-14     阅读
    来源:山东大学
  引言:语言,是屏障,也是桥梁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完冒镇,藏语是大多数村民的母语,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表达方式。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正逐渐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外界的重要工具。2025年暑假,山东大学推普实践团深入完冒镇,通过走访驻村干部、牧民、手工艺人、小生意者等多类群体,实地了解普通话在当地的使用现状与需求,探索推普工作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实际作用。
  
  一、驻村干部:推普的引领者与协调人
  
  在完冒镇,驻村干部不仅是政策的传达者,更是推普工作的关键推动者。他们通过日常走访、活动组织等方式,逐步打通语言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邱书记是完冒镇的一名基层干部,他带领我们走访家庭牧场、木工坊和小卖部,全程用普通话与我们交流,也熟练地用藏语与村民沟通。他表示:“推普不是要替代藏语,而是要让大家多一把沟通的钥匙。”尤其是在政策宣讲、手续办理、产业对接等场合,普通话的使用能显著提高效率,减少误解。
  
  不少村干部反映,通过组织“推普进家庭”“双语课堂”等活动,村民对普通话的接受度明显提高,尤其是年轻人和有意向外出务工的牧民,学习意愿更强。
  
  二、牧民:从草场到市场,普通话是“新牧鞭”
  
  对于世代以放牧为生的藏族牧民来说,普通话曾经是一门“外面的话”,如今却成了他们拓宽生计、对接市场的实用工具。
  
  我们采访了家庭牧场负责人周挂爷爷。他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后仍致力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尽管年岁已高,他却十分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和政府打交道、联系企业、签合同,都得用普通话,”他说,“以前靠翻译,现在自己能说几句,方便多了。”
  
  他的牧场通过合作社模式运营,建有冷储中心,牛羊屠宰后可通过冷链保存,择机销售。普通话帮助他们在更大范围内洽谈价格、签订订单,真正实现了“好肉卖上好价钱”。
  
  三、手工艺人:普通话是“走出去”的通行证
  
  在完冒镇,传统手工艺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普通话在这里扮演了“语言引擎”的角色,助力产品走出高原、走向全国。
  
  木工坊负责人完么布老师曾是一名乡村教师,良好的普通话基础让他在创业过程中如鱼得水。他从办理执照、申请政策支持,到与外地经销商沟通、开展线上直播销售,都依靠普通话完成。“没有普通话,我们可能还在村里打转,”他坦言,“现在我们的家具能卖到北京、上海,甚至通过抖音直播接单。”
  
  他的工坊雇用了69名本地青年,不少人从零开始学木工,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了用普通话沟通订单、理解图纸、对接客户。
  
  四、小生意者:普通话是生意桌上的“另一本账”
  
  在小卖部、集市摊贩等日常经营场所,普通话的使用虽不频繁,但其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
  
  我们采访了一位经营小卖部8年的藏族女老板。她平时主要使用藏语,普通话听说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需要丈夫帮忙翻译。她的丈夫因早年外出打工,普通话较为流利,能看懂电商平台、药品说明、政府通知等汉语信息。“现在连收银机、进货单都是汉语,不懂普通话真的不方便,”他说。
  
  尽管妻子学习普通话较慢,但她也表示,希望孙子将来能“汉语藏语都会”,既能留住根,也能走出去。
  
  五、总结:推普不是替代,而是赋能
  
  通过这次深入采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推普工作的核心并非取代民族语言,而是通过语言能力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可能。
  
  普通话在完冒镇的推广,已经初步显现出多方面的成效:
  
  教育层面:孩子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双语环境,逐步掌握普通话,为未来升学、就业打下基础;
  
  经济层面:牧民、手工艺人、小生意者借助普通话拓展销售渠道、提升经营效率;
  
  文化层面:藏语得以保留和传承,普通话则成为连接外界的桥梁,促进文化交融与理解。
  
  结语:语通人心,声传希望
  
  在完冒镇的每一天,我们都能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它可以是障碍,也可以是通道;可以是隔阂,也可以是共鸣。推普工作正如一股润物无声的声波,穿越高原草场、藏寨木屋,在每一个人心中播下沟通与希望的种子。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普及,完冒镇的乡亲们将在守护乡音的同时,也能用普通话叩开更广阔的世界之门,真正实现语言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山东大学本科生 王艺卓
责编:周云
实践总结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实践总结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