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凝聚青春力量,“砖”心探非遗之文脉

发布时间:2025-07-04     阅读

  为更深入了解地方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青年学子对传统工艺的认识与兴趣,2025年7月3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寥花知行”志愿服务队走进百家庙村,开展以“探寻非遗·守护徽砖”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遗址、参观博物馆、采访非遗传承人等形式,队员们沉浸式感受徽砖文化的历史沉淀与匠心传承,进一步激发了对传统文化守护与创新的责任意识。

墟窑访古砖 溯源工艺根

  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志愿者们来到了位于百家庙村的徽砖遗址。这片古老而静谧的土地,曾是徽砖烧制的重要产地,残存的砖窑与历史遗迹诉说着过往的繁盛。志愿者们仔细观察遗址中留存的砖雕图案与工艺痕迹,在细微处感受到徽派建筑背后所依托的精湛技艺与文化底蕴。一块块厚重斑驳的古砖,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载体,使人肃然起敬。

 

  古砖照片展示

馆阁赏砖艺 感悟匠人心

  离开遗址,队员们走进了皖南徽砖博物馆,继续展开更系统、深入的文化探索。馆内收藏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工艺风格的徽砖实物,从简洁朴实的日常砖雕到精美繁复的宗祠用砖,再到藏有丰富徽砖的窑炉,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徽州人民的智慧和美学追求。负责人黄师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大家逐一欣赏展品,详细介绍了徽砖的制作流程、艺术风格演变以及其在徽派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使大家对这一传统工艺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传承人黄师傅在向志愿队讲解徽砖建筑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代表采访了从事砖雕工艺多年的黄师傅。黄师傅言语朴实却充满热情地讲道:“我高中毕业后便到浙江跟着师傅学手艺,刚开始只是为了谋生,后来便爱上了这些精美的砖瓦,决定把这门技艺传下去,我不舍得这些精致的砖瓦被人们遗忘”。对于百家庙村的徽砖特色,黄师傅自豪地说:“这里的砖雕讲究布局精妙、线条流畅,最讲‘神韵’二字,哪怕是一枚窗棂砖,也有说不尽的讲究。”谈及传承困难,他坦言:“年轻人不愿吃这个苦,愿意来学的不多。再加上好的砖土也难找,只能一点点摸索。”对于吸引青年关注非遗的方式,黄师傅提出:“可以多搞一些体验活动,也可以结合新媒体宣传,或者设计文创产品,把老手艺变得‘潮’起来。”一次访谈,一段心声,队员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感受到一位手艺人对于传统文化坚守与热爱的真挚情感。

 

  志愿队与黄师傅的合影

乡野谋新篇 共织传承网

  活动最后,志愿者们来到百家庙村村委会,与当地负责人张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村庄近年来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探索成果。张书记介绍道:“村里一直把非遗文化当作乡村发展的宝贵资源来保护,尤其是徽砖,我们投入专门资金修缮了旧砖窑,建立博物馆,并引导村民参与其中。”他还提到:“我们尝试将徽砖文化融入乡村旅游路线,比如打造‘非遗研学营’、举办徽砖雕刻体验活动等,这些项目很受欢迎,也为村民带来了收益。”在非遗人才培养方面,张书记表示:“我们正和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也计划推出师徒带教机制,鼓励年轻人加入。”关于非遗宣传,他建议:“除了传统媒体宣传,还可以依托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等,让更多人看见这门艺术背后的故事。”

 

  志愿者代表与张书记进行采访交流

踏访砖韵之路,传承文化之光

  青砖黛瓦藏密码,徽砖文化探访中,志愿者用脚步探寻非遗脉络,以对话倾听匠人心声。穿梭窑坊砖墙,既领略 “声如磬、明如镜” 的工艺精妙,也直面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这场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读懂非遗文明。大家深知传统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唯有以开放胸怀打破认知边界,用躬身实践搭建传承桥梁,方能让古老技艺焕新。岁月流转,非遗传承的火炬代代相传。青年恰似星火,肩负赓续文明、创新发展的使命。当青春与文化交融,必能照亮非遗保护之路,让传统文化绽放华彩。

作者:宋莹莹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凝聚青春力量,“砖”心探非遗之文脉
  • 携外语奔赴乡野,以志愿点亮青春
  • 携外语奔赴乡野,以志愿点亮青春
  • 2025年7月1日上午9时30分,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Sunshine Action志愿服务小队前往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尧市镇大坪村开启三下乡暑期
  • 三下乡 2025-07-04
  • 调研田间产业新貌 感悟抗洪精神传承
  • 闸下毫厘守护淮河安澜 庄台灯火映照百姓心声——“蒙洼蓄洪区青春建功团”社会实践团队
  • “理” 耕沃土承红韵,心耘小岗筑新程
  • 安徽理工大学三下乡:深挖小岗精神富矿,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 三下乡|滁州学院:科技深耕茶园 实地丈量赋能振兴
  • 守护光明践初心,青春力行担使命——“苷润明眸”团队三下乡开展眼健康科普与实践活动
  • 合肥大学学子“三下乡”:乡村支教与文化调研共绘成长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