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进一步推广竹文化、宣传竹科技,丰富乡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7月5日,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竹育未来 青春桐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中心小学开展竹科普宣讲,开启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之旅。
桐村镇是位于开化县西南部的一个山区镇,多年来,桐村镇中心小学依托桐村的乡土竹种资源,开发竹特色课程和系列美育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青少年竹文化教育基础。桐村镇中心小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假期缺少托管服务,于是主动寻求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帮助,希望大学能帮助开发暑期竹主题科创课程。
蝉鸣七月,万物葱茏。由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的“竹育未来,青春桐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历经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了桐村镇中心小学。实践团成员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开展破冰活动,多项团队小游戏拉近与同学们的联系,为接下来的课程和活动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带来了“竹之最:探索竹子的奥秘”课程,介绍了世界上最奇特的竹子、不同竹子品种的竹竿与竹笋,以及竹子生长过程与结构。课程上孩子们积极回应实践老师,踊跃回答问题。新奇的内容,有趣的互动,孩子们对该课程越发专注与喜爱,激发了孩子们对竹子以及后续课程的兴趣。
课堂上,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剥开一粒粒竹种的外皮,了解竹种结构的秘密,待回家后将小小的种子种入土壤中,期待几周之后种子萌发破土而出。“老师,它什么时候会长出来呀”“老师,我可以多带一些子带回家养吗”,大山里的科学教室回响着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提问。“识竹米,播竹种”活动引起了孩子们的热烈反响。
“或许大家以为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做无可做了,但当你继续钻研的时候,会发现还有很多问题待探索”,实践团成员这样说道,并列举了一些详细例子,将自己课堂所学以另一种方式传授给当地的留守儿童们,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育或许不能在短时间内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改变,但实践团成员相信每次有意义的课堂,每次真诚的陪伴,都将有其意义。希望可以用有限的知识浇灌孩子们心中的种子,浇灌校园里的一个个梦想,浇灌大山里的一点点星光。
接下来实践团成员将继续怀揣赤诚之心,为乡村留守儿童带去“竹之问:竹子生物育种科技”“竹之用:竹林碳汇科技”“竹之韵:中华文化的代表元素”等竹主题研学课程,帮助孩子们以竹之品格、塑造人格,以竹之智慧,启迪思维,以竹之精神、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