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挖掘岩源革命历史底蕴、传承红色基因,解码当地“星火燎原、革命热土”红色密码。7月2日,巢湖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徽韵传承.与爱同行实践团来到被誉为“红色岩源”的歙县岩源村,这里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初心使命,凝聚奋进力量。
岩源村位于歙县上丰乡,地处山区,村落依山势而建,洒落各处。实践团成员乘坐村民的顺风车到达目的地,通过提前沟通预约,首先采访了岩源村书记,村书记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岩源村的革命历史与故事。经过她的口述,我们了解到,刘奎带领黄山游击队深入岩源,播下革命的火种。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村民们坚信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毫不动摇的支持共产党。村民说:“我父亲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给游击队送信。有一次,敌人在村口设卡盘查,父亲把情报藏在鞋底,装作去山上砍柴,硬是骗过了敌人,成功把情报送到游击队手中。村里的妇女们也没闲着,给战士们做鞋子、缝补衣服,把家里仅有的口粮省下来送给他们。”岩源村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就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英烈让后人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深刻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
随后,在村工作队副队长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革命历史陈列馆。在参观过程中,村工作队副队长为我们详细讲解红色故事。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奎带领13人奔赴岩源开启游击斗争,队伍逐步发展壮大为超8700人的环山游击队,生动诠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真理。岩源山高林密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国民党难以围剿的天然根据地,且本地无热战,成为游击队在外作战后休整的“革命热土”,孕育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墙上挂着记录游击生活的12幅简笔画,其内容涵盖野猪、羊等动物及急行军、挖草药等场景,尽显队员艰苦与乐观精神。开展“还债运动”,以诚信之举巩固军民鱼水情。黄山游击队因国民党围剿,辗转多地,让岩源成为革命老区,见证革命火种转移、扎根历程。在革命征程中,亦涌现出众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如环山游击队队长刘奎,历经九死一生,获“打不死的刘奎”美誉。革命烈士以热血与担当,铸就红色精神丰碑。
最后,实践团成员走访村民,对村民们进行关于岩源村红色革命基地的问卷调查,同时宣传防诈骗、防溺水的知识。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村民们积极参与岩源村的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活动,对岩源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此次岩源革命历史与文物调研,让红色岁月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清晰浮现。岩源以独特地理环境、英雄人物群像、丰富历史实践,成为红色基因“活态传承”的生动教材。从革命先辈的奋斗中,今人汲取到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精神力量。未来,应持续挖掘岩源红色底蕴,讲好革命故事,让红色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激励更多人续写新时代奋斗篇章,将革命先辈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