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理论扎根乡土 青春助力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2     阅读

理论扎根乡土 青春助力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党的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地生根,2025年7月5日至9日,西昌学院理学院“青声传理·力行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匹夫村,开展理论宣讲与调研活动。通过分众化、互动式的创新模式,团队将党的理论与乡村实际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一、创新宣讲模式,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匹夫村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村民以彝族为主,部分老年人仅通晓彝语,青少年对党的理论认知较为薄弱。针对这一现状,实践队采取“彝汉双语宣讲”“情景模拟”“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

  1. 分众化宣讲:面向村民,结合医保、养老等民生政策,以本地案例阐释理论内涵;面向青少年,设计“2035愿景拼图”“情景剧”等趣味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 文化融合:挖掘摩梭族传统纺织技艺中的红色元素,提出“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特色文旅方案,推动党的理论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

  3.技术赋能:通过推送政策理论讲解,开发“语音播报+图文”简易工具,跨越数字鸿沟,扩大覆盖面。

  二、实践成效显著,理论深入人心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及互动宣讲,实践队取得以下成果:

  1.认知提升:村民政策知晓率提高41%,青少年理论兴趣度提升67%;80%受访者认为互动宣讲更易理解。

  2.情感共鸣:入户宣讲中,团队成员以通俗语言传递党的关怀,搭建党群“连心桥”,增强了村民的政治认同感。

  3.长效影响:团队与村委会建立返乡大学生定期宣讲机制,确保理论传播可持续;提出的文旅方案获当地政府关注,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三、经验与启示

  1.贴近需求:宣讲内容需结合地方实际,用“接地气”的语言和案例增强吸引力。

  2.多元协同:构建“政府-高校-村社”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3.创新载体:善用新媒体技术,兼顾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提升宣讲精准度。

  结语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体现,也是党的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创新传播的成功探索。未来,西昌学院理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贡献青春智慧。

作者:刘思彤    来源:西昌学院理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董允坝下蔬果香,智慧农田织锦绣——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乡村振兴实践队在董允坝开展科技农
  • 兰州交通大学志愿者为乡村儿童打造多彩暑期课堂
  • 数智赋能田野间,同心共绘振兴卷
  • 数智赋能田野间,同心共绘振兴卷
  • 7 月 2 日,巢湖学院 “智汇农业,数联乡村” 智慧农业发展调研团赴庐江县同大镇开展实地调研,旨在探索智慧农业发展应用现状及数字技
  • 三下乡 2025-07-12
  • 谋定而后动  智慧调研团启航智慧农业实践新征程
  •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E路童心,科教兴乡”暑期“三下乡”支教团实践活动纪实(
  • 安全同行,绘就多彩童年
  • 播撒知识种子,静待成长花开
  • 播撒知识种子,静待成长花开
  • 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进来,为平凡的教学日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在这里,支教老师与孩子们共同书写着成长的篇章,知识的种子在欢
  • 三下乡 2025-07-12
  • 以智慧农业赋能教育新未来
  • 以智慧农业赋能教育新未来
  • 7 月 6 日,巢湖学院 “智汇农业,数联乡村” 智慧农业发展调研团前往岗岭社区开展实践活动,为普及智慧农业知识、提升乡村青少年对农
  • 三下乡 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