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扎根乡土 青春助力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党的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地生根,2025年7月5日至9日,西昌学院理学院“青声传理·力行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匹夫村,开展理论宣讲与调研活动。通过分众化、互动式的创新模式,团队将党的理论与乡村实际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 |
一、创新宣讲模式,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匹夫村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村民以彝族为主,部分老年人仅通晓彝语,青少年对党的理论认知较为薄弱。针对这一现状,实践队采取“彝汉双语宣讲”“情景模拟”“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
1. 分众化宣讲:面向村民,结合医保、养老等民生政策,以本地案例阐释理论内涵;面向青少年,设计“2035愿景拼图”“情景剧”等趣味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 文化融合:挖掘摩梭族传统纺织技艺中的红色元素,提出“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特色文旅方案,推动党的理论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
3.技术赋能:通过推送政策理论讲解,开发“语音播报+图文”简易工具,跨越数字鸿沟,扩大覆盖面。
二、实践成效显著,理论深入人心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及互动宣讲,实践队取得以下成果:
1.认知提升:村民政策知晓率提高41%,青少年理论兴趣度提升67%;80%受访者认为互动宣讲更易理解。
2.情感共鸣:入户宣讲中,团队成员以通俗语言传递党的关怀,搭建党群“连心桥”,增强了村民的政治认同感。
3.长效影响:团队与村委会建立返乡大学生定期宣讲机制,确保理论传播可持续;提出的文旅方案获当地政府关注,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三、经验与启示
1.贴近需求:宣讲内容需结合地方实际,用“接地气”的语言和案例增强吸引力。
2.多元协同:构建“政府-高校-村社”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3.创新载体:善用新媒体技术,兼顾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提升宣讲精准度。
结语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体现,也是党的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创新传播的成功探索。未来,西昌学院理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