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西昌学院理学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共行计划”实践队,奔赴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周边村落,以“走村入户宣禁毒,防艾同行暖人心”为主题,开展为期3天的暑期实践。这支由两校30多名学生组成的队伍,在湖光山色间穿梭,将禁毒防艾知识送进农户,为乡土产业寻路,记录民族文化根脉,用青春笔触绘就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一、禁毒防艾:泥泞路上的知识播种
“嬢嬢,这是禁毒防艾宣传册,遇到陌生人给的东西千万要留心……”7月7日清晨,泸沽湖镇木垮村的雨幕中,身着蓝色队服的西昌学院队员陈宇蹲在院坝里,向围坐的村民讲解新型毒品伪装形式。他手中的宣传册,特意标注了方言谐音注释——这是队员们提前一周整理的“土味教案”。
在木垮村,西昌学院队员遇到了沉默的10岁女孩扎西梅。女孩攥着队员递来的药品盒,眼神里透着好奇与羞涩。“我们教她辨认罂粟壳图案,告诉她‘陌生人给的糖果不能吃’,她突然问‘那遇到坏人怎么办’,那一刻觉得科普特别必要。”队员在实践日志里写道。
3天里,实践队足迹覆盖4个村落,走访217户人家。他们将禁毒防艾知识拆解成“案例故事”:用“奶茶里的陷阱”解释毒品伪装,以“身边的防艾误区”澄清偏见;同步发放定制药品包与宣传手册,在院坝会、火塘边开展6场集中宣讲。木垮村村民曲木尔哈坦言:“以前只晓得毒品坏,现在懂了咋个防、咋个躲,这些娃娃讲得明白。”
二、产业寻路:为乡土经济破局
泸沽湖的晨雾尚未散尽,实践队已蹲守在村口集市。银冠菌、羊肚菌装在真空袋里码成方阵,扫码牌静静躺着——这是村民尝试的“电商第一步”。“这些菌子晒干能存半年,但往年靠游客零散买,销路窄。”经营摊位的扎西大叔拨弄着包装袋,向队员诉苦。
在木垮村手工艺品作坊
绣娘娜姆的困惑接:她耗时3月绣制的太阳花围巾,因包装简陋,在旅游市场卖不出价。实践队迅速分工:上海交通大学队员搭建“产品画像”模型,分析游客偏好;西昌学院队员设计简约包装,,拍摄“手工刺绣”短视频。“我们教大叔用手机拍‘菌子生长日记’,帮娜姆注册短视频账号,现在她的围巾订单多了三成!”队员王璐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难掩兴奋。
从农产品溯源到手工艺品品牌化,实践队共形成5份产业调研方案,协助3家农户开通线上店铺。“大学生教我们扫二维码收款,还说能直播卖货,这新鲜玩意儿,真能帮我们挣钱!”扎西大叔的感慨,道出了乡土经济与现代市场接轨的迫切渴望。
三、文化守护:镜头下的民族根脉
推开木垮村摩梭族经堂的木门,昏暗光线中,铜制酥油灯泛着幽光,经幡在风里轻摆。82岁的文化传承人阿七独支玛缓缓坐下,向队员们讲述经堂的百年历史:“这是族人祈福的地方,每样陈设都有讲究。”队员们屏住呼吸,用相机定格经架上的唐卡、墙角的竹编储物盒,笔记本上记满“火塘文化”“成丁礼仪式”的细节。
在传统木楞房里,实践队发现了更鲜活的文化符号:墙体彩绘的牦牛图腾、窗棂上的万字纹雕刻。“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更藏着摩梭族的迁徙故事。”西昌学院队员刘敏抚摸着斑驳的木墙,语气郑重。3天里,他们共记录3处传统民居、2项非遗技艺,整理出《泸沽湖民族文化口述史》初稿——这些文字与影像,将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青春注脚”。
四、双向成长:在田野间读懂中国
“原来调研不是坐在办公室填表格,是要踩着泥路,听老百姓把话说完。”上海交通大学队员张逸飞坦言,初到村落时,他因方言不通屡屡碰壁,如今已能熟练用“阿叔”“嬢嬢”打招呼。在达祖村的雨夜,队员们围坐火塘,听村民讲述退耕还林后的生活变化,“那些故事里,有政策的温度,更有乡土的韧性。”
西昌学院理学院指导老师见证着学生的蜕变:“他们学会了把专业知识掰碎了讲,把调研方案落到实处。”而在村民眼中,这些身着统一队服的年轻人
早已成了“能讲知识、能帮卖货”的贴心人。
泸沽湖的波光依旧,实践队的故事暂告段落,但禁毒防艾的种子已播撒,产业破局的思路在生长,文化传承的镜头正聚焦。当青春力量与乡土需求碰撞,一幅“健康护航、产业赋能、文化传承”的乡村图景,正在湖岸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