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巢湖学院赴同大镇及王家坝“智汇农业,数联乡村”智慧农业发展调研团开始了三下乡之旅。我们的调研活动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巢湖市周边社区问卷调查,“智慧农业进社区”宣讲,前往葡萄园、蔬菜种植园等地参观学习。
在巢湖市汤卞山村内,调研团成员们调查居民有关反诈、防溺水的了解程度,并作智慧农业政策宣讲。我们在村口大槐树下铺开反诈宣传展板,指着上面的漫画案例讲解常见骗局。防溺水宣传时,我展开巢湖周边水域分布图,圈出危险区域。在了解村民需求后,我翻开智慧农业政策汇编,用本地种植户的例子讲解补贴政策,把技术术语换成“省水省肥”“增产增收”的大白话,让大家看得懂、听得进。
在同大镇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同大镇镇政府办公楼,和工作人员围坐长桌交流。摊开标注着各村特色产业的地图,对照近年产值数据表,从水利设施配套聊到电商扶持政策。我发现基层工作的扎实远超想象,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反复调研的沉淀,政策落地的细节里藏着乡村振兴最实在的路径。当“冷链物流”与“葡萄种植”被红笔圈在一起时,我忽然明白,乡村振兴的齿轮,正是在这样精准咬合的细节里缓缓转动。

图为调研团队员与政府人员交流 陈一诺供图
午后的葡萄园里,葡萄架下的防鸟网泛着银光,园主摘下沉甸甸的夏黑葡萄,他笑着说这是今年试种的“阳光玫瑰”改良品种。当“阳光玫瑰”的甜与防鸟网的光叠在一起,我看到的是传统种植业挣脱“廉价”标签的挣扎与突围——这背后,是农民对价值的重新定义,也是乡村产业升级最生动的注脚。

图为葡萄园与农户合照 沈阳供图
小满稻梦空间飘着稻花香,负责人递来草帽带我们走进稻田迷宫,接着我们参观并体验了“小满稻梦空间”实践基地里的农耕农事观光体验活动,我体会到智慧农业给农民生活带来的便捷。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智慧农业尚未开发之前,身处田地里的农民,他们面对的是炎热阳光的酷暑、冷气逼人的寒冬,无数个深夜和黎明的辛勤耕作,那份坚持与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的宝贵精神。

图为小满稻梦空间合照 李晓艳供图
最后一站,我们去往岗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与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我也感触颇深。社区的窗外,七月的蝉鸣拖得老长,来之前总觉得,我们是带着课本上的知识来的,该是我们教他们些什么,可真跟这些孩子待在一起才发现,根本不是这样。他们的眼睛亮得像浸了水的星星,在画不出彩色农场时急得抿嘴,重新拿起笔又格外认真的样子,比任何课本都让人明白:所谓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我们带过来的或许是知识,但他们给我们的,是那种最纯粹的、对世界的热乎劲儿——这比任何教案都珍贵,让我往后再想起“教育”两个字,心里先冒出来的,是他们渴望知识的亮闪闪的笑容。

图为调研团成员教小朋友画画 孙志强供图
这场三下乡奇妙之旅慢慢地画上了句号,但我却知道乡村振兴从未停歇。记在问卷上的“智能灌溉覆盖率”“农旅融合增收比”,不再是冰冷的指标,它变成了具体的画面;葡萄园里,滴灌头的水珠落在葡萄藤上,农户说“省了力,果子还更甜嘞”;南闸公社的青砖墙上,电子屏的光映着老标语,伴着打谷机旁扫码支付的提示音,却一点儿也不突兀。三河古镇的青石板路记得住老故事,也能接得住智慧导游;小满稻梦空间里,石磨和稻虾米的检测数据摆在一起,反而更有力量。我也渐渐懂得,我学的是大数据,而数据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在土地上,我得先弯下腰听土地说话。原来真正的“智汇”,是让我们这些学生知道,专业知识要扎根在泥土里,才能长得出帮到乡村的果实。(通讯员赵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