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让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让环保的理念融入他们的成长轨迹,是助力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这不仅关乎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拓展,更关乎文明观念的代际传递,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近日,巢湖学院“三下乡”团队再次来到宿州市三八街道港利社区,开展了一场集科学体验与环保教育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香蕉DNA提取实验”和“垃圾分类科普”为核心,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中感受生命科学的魅力,在互动交流中建立环保意识。
探秘生命密码,科学实验点燃好奇
香蕉DNA提取实验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志愿者们拿出新鲜香蕉、洗洁精、食盐、酒精等材料,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介绍:DNA就像藏在每个细胞里的“说明书”,告诉我们会长成什么样、有多高。简单的讲解让孩子们对接下来的操作充满期待。
在志愿者的分组指导下,实验正式展开。孩子们先把香蕉切成小块,捣碎成泥,看着香蕉变了模样,一个个兴奋地拍手。接着加入含洗洁精和食盐的溶液,志愿者解释:洗洁精能帮我们打开细胞的“大门”,食盐则能让DNA聚集起来。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用玻璃棒搅拌,眼神专注又认真。
最让人激动的是加入酒精的环节,当淡黄色的DNA絮状物从溶液中慢慢冒出来时,现场立刻响起一片欢呼。孩子们举着自己的实验成果,脸上满是成功的喜悦。这次动手实践,让抽象的DNA变得可触可感,悄悄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探索科学的种子。
学习垃圾分类,环保理念扎根童心
DNA实验的余韵未消,垃圾分类科普环节紧接着开始。志愿者们通过精心制作的PPT,结合趣味小游戏,向孩子们讲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标准和不同垃圾的处理方式。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分类方法,志愿者准备了各种垃圾卡片和标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垃圾桶模型。孩子们轮流上阵,把代表废纸、塑料瓶、废电池、菜叶的卡片投进对应的桶里。遇到分错的情况,志愿者会耐心解释:废电池里有有害物质,要单独放;菜叶能变成肥料,属于厨余垃圾。
活动中还设置了知识问答环节,答对的孩子能得到小红花奖励。台上台下互动热烈,志愿者的鼓励声、孩子们的抢答声、小红花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最后,孩子们手上的小红花像一片小小的花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通过这场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更明白了“垃圾分类,从小做起”的意义。
此次社区实践,巢湖学院“三下乡”团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把科学知识和环保理念传递给了孩子们。从香蕉中提取的DNA,是科学探索的起点;垃圾分类的实践,是文明生活的开端。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所长,用青春力量搭建知识传播的桥梁,让科学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成长路,让环保的种子在他们心中茁壮成长,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