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早上9:00,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8名学生身着统一实践队服,在苏相丁等学院老师的带领下,乘坐大巴车前往柳州,正式开启了一场融合工业文明溯源与国防教育的柳州社会实践之旅。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让桂工青年学子近距离触摸工业发展脉络,深化国防意识,在实践中感悟历史与时代的共振。
上午10时30分,实践团抵达柳州工业博物馆。展馆外,一条长长的巨大绿皮火车模型横跨在外围路上,斑驳的锈迹如同岁月刻下的勋章,巨大的车轮与连杆结构定格着那个年代的记忆。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火车轰鸣、工业气息浓厚的年代,还没有入馆便让人感受到了工业历史的厚重。耳边似乎还回响着火车的汽笛声,那是老一辈柳州人对工业岁月的深情回忆。
步入馆内,“柳州工业百年”主题展区以时光长廊为轴,逐一铺展开来。左侧墙面悬挂着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的柳州城市全景老照片,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继续前行,1958年自主研发的“柳江牌”汽车原型映入眼帘,墨绿色车身搭配黄铜部件,质朴而坚韧,展现着新中国工业起步阶段的艰辛与荣耀。老一辈柳州工业人凭借着满腔热血和不懈奋斗,让“柳江牌”汽车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骄傲。
步入现代展区,2015年下线的新能源汽车核心电池组令人眼前一亮。轻盈的合金外壳下,密布的电路与电芯彰显着现代工业的精密与创新。从手摇式碾米机到新能源汽车核心电池组,柳州工业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从低端到高端的华丽蜕变。
整个展馆不仅展示了柳州工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更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柳州工业人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一件件横跨历史的工业产品,见证了一座工业城市的诞生到转型。
图为团队经过绿皮火车模型(槐思淇 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巨大齿轮模型前,苏相丁老师详细的向队员们描述了当年柳州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图为学生们在柳州工业博物馆参观巨大齿轮(黄浩 摄)
下午14时,实践团队抵达柳州军事博物园。园区入口处,歼-6战斗机与59式坦克组成的静态展品群在正午阳光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彰显着国防装备的威慑力。步入园区,队员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博物园内,各式各样的军事装备错落有致地陈列着,从早期的步枪、火炮到近现代的导弹、战斗机,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国家的荣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不仅了解了这些装备的性能与历史背景,更深刻体会到了国防力量的重要性。他们或驻足凝视,或低声交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国防事业的敬仰与向往。
图为实践团队在军事博物园前合影(吴明燕 摄)
此次柳州之行,团队累计参观展品120余件,收集工业与国防等历史资料30余份。通过实地探访,桂工学子不仅见证了柳州从工业重镇到国防教育基地的发展历程,更深刻理解了“实业兴邦、国防强邦”的内在逻辑。“工业的齿轮与国防的钢枪,虽然功能不同,却共同守护着国家的发展与安全,这是我们青年一代必须传承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