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历史密码,触摸千年技艺,洞察乡村新貌
发布时间:2025-07-15 阅读:
7月14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山碧海,循迹八桂”社会实践团首次走进广西宾市忻城县,先后探访莫土司衙署遗址、大夫第壮锦织锦技艺基地、土司文化陈列馆,并深入红渡镇六纳村古令屯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体验与问卷调研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地非遗传承、土司文化及乡村发展的多元面貌。
土司文化中的民族交融印记
当日上午,同学们首站来到了被誉为“壮乡故宫”的莫土司衙署遗址。该遗址始建于明万历十年,由土司衙门、祠堂、官邸等建筑群构成,总面积达38.9万平方米,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之一。
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沿中轴线参观了照壁、大门、正堂、长廊等建筑,其砖木结构融合中原宫廷建筑的对称布局的工艺特色,木雕、石雕等装饰纹样兼具汉族吉祥图案与壮族图腾元素,正是民族共同体在文化层面的生动印记。这些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充分展现了土司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更折射出各民族在交融中凝聚的共同体智慧。
在刻有“明镜高悬”匾额的正堂内,团队成员通过实物陈设与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了解了土司断案的流程与准则,对土司制度下“行政与司法合一”的治理模式有了具体认知。
随后同学们来到忻城土司文化陈列馆。馆内展示的各类文物、史料图片以及对场景的复原,全面呈现忻城土司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脉络。在复原的土司办公场景中,木质案几、文书卷宗等陈设还原了当年政务处理的真实环境,其中各民族文化元素的交织,让团队成员对土司时期民族共同体的实践形态有了直观认知。
建筑群的恢弘规模与文物的丰富内涵,共同构建起土司文化中民族交融的立体图景。
壮锦织锦技艺基地:触摸千年非遗的传承温度
中午,实践团抵达大夫第壮锦织锦技艺基地。作为“忻城壮族织锦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里完整保留了壮锦从原料处理到成品织造的传统工艺体系。
织锦艺人在木质织机上操作,彩线在经纬交织形成繁复纹样,自然的图案在织物上渐次呈现。据艺人介绍,这些图案既遵循传统规范,又融入当代审美需求。同学们在艺人指导下,体验了经线固定、彩线穿梭等基础工序,在亲手实践与近距离观摩中,对壮锦“通经断纬”的核心技艺形成了更鲜活的实操性理解。
红渡镇六纳村古令屯:调研移民搬迁社区发展实况
午后,实践团前往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古令屯,聚焦移民搬迁社区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团队成员通过与当地社区工作者交流,详细了解社区的人口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居民生活变化等情况,并围绕就业机会、公共服务、文化适应等主题开展问卷调查。
调研中发现,古令屯通过整合搬迁资源,已初步形成以植桑养蚕为主、种植玉米及蓄牛为辅的产业形态,社区配套的学校、卫生室等设施基本满足居民需求。团队收集的问卷数据与访谈记录,为分析移民社区发展成效与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一手资料,也为后续提出针对性建议奠定了基础。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多维度考察,团队成员不仅获取了忻城土司文化、壮锦技艺与乡村发展的多元资料,更直观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以后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者:杜超、吴明燕、槐思淇 来源: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