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华航学子三下乡|踏寻京华赤色印,赓续百年奋斗魂——丹韵探京队沉浸式探访红色圣地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一抹红色,铸就百年辉煌;一腔热血,书写忠诚篇章。为深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伟力,2025年6月19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丹韵探京实践团”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循着历史的足迹,深度探访京报馆、宋庆龄同志故居与北京大学红楼三处红色圣地。这不仅是一次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与革命先驱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让青春在历史的回响中淬炼,让信仰在实践的熔炉中升华。
北京大学红楼:赤潮涌动的起点,青春信仰的丰碑
作为华航学子,当我们踏入庄严肃穆的北京大学红楼,厚重的历史气息瞬间将人包围。这座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启蒙与革命星火燎原的“赤色楼宇”,曾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先驱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要阵地。它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更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救国真理的精神殿堂,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课。
斑驳的墙垣间,李大钊办公室旧址简朴庄重,《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仿佛仍回响着思想碰撞的激越之声。团队成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仔细聆听每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讲解员以充满激情的讲述,还原了先驱们在黑暗年代寻找光明的历程:“北大红楼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灯塔。李大钊先生在这里写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先生在此编辑《新青年》唤醒青年,青年毛泽东也曾在此汲取思想养分。他们面临的困境难以想象,但‘雄健的精神’支撑他们冲破了艰难险阻。这份对真理的执着、对信仰的忠诚、对民族的责任感,是红楼精神的精髓。”也该成为我们华航学子的精神指引。
在李大钊先生油画前,团队成员陈昱含同学久久驻足,心潮澎湃:“与李大钊先生‘对视’的瞬间,那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仿佛在耳边响起。百年前,他们也是青年,却以思想为剑,以热血为旗。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斗?”实践团还在现场采访了多位不同年龄段的游客。一位白发老者激动地说:“每次来红楼,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希望年轻人能多来这里看看,了解我们的根在哪里,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一位大学生则表示:“红楼是精神的源头活水。它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在学业和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学习先辈们这种‘雄健的精神’。”这份穿越百年的纯粹信仰与赤子之心,依然能点燃当代青年胸中的热血,激励着他们勇担时代重任。

图1 团队成员于北大红楼前庄重合影,开启与历史对话的探访之旅 吕丹丹摄

图2团队成员陈昱含与李大钊油画凝思留影 钱旺子摄 

图3 团队成员吕丹丹解码红楼“精神密码” 陈昱含摄

图4观史料—团队成员俯身细览,在红楼旧档间打捞觉醒记忆 吕丹丹摄

图5听回声—团队成员侧耳聆听,把先辈故事听进心里 吕丹丹摄

图6传星火—团队成员化身为桥,向游客讲述红楼精神密码 吕丹丹摄
京报馆:铁肩辣手铸惊雷,铅火丹心照汗青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邵飘萍先生铿锵有力的誓言,穿越时空,在京报馆古朴的院落中回荡。推开那扇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木门,时光仿佛倒流至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泛黄的报章、斑驳的印刷机、陈列的手稿……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京报》与邵飘萍烈士为传播真理、唤醒民众所经历的惊心动魄与矢志不渝。
团队成员们屏息凝神,认真研读邵飘萍烈士的生平事迹:从创办《京报》的筚路蓝缕,到不遗余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坚定执着,再到为培养新闻人才倾注的心血。讲解员动情地讲述着邵飘萍如何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发声,最终为真理献出生命的壮举。“‘铁肩辣手’不仅是邵飘萍先生个人的座右铭,更是那个时代进步报人的集体风骨。”一位资深研究员在接受团队采访时感慨道,“他们用笔做武器,用生命捍卫真相,是真正的‘历史的瞭望者’和‘革命的践行者’。他们的精神,是党的新闻事业宝贵的精神源泉,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驻足于印有“铁肩辣手”的砖墙前,指尖仿佛能感受到铅字的冰冷与炽热。那精心排布的铅字,曾如惊雷般划破旧中国的沉沉黑夜。团队成员陈同学深受触动:“课本上的文字是抽象的,但站在这里,触摸着历史的痕迹,邵飘萍先生‘新闻救国’的信念变得如此具体而沉重。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更在于为谁发声。”这份用热血与铅字写就的史诗昭示: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永远是真理的守护者、时代的先锋。京报报人的精神风骨,早已融入党的红色基因,化作新时代新闻战线薪火相传的永恒火炬,激励着后来者在新征程上坚守舆论阵地,书写无愧于人民与时代的华章。

图7团队成员于京报馆前合影 吕丹丹摄

图8团队成员于砖墙前感受“铁肩辣手”精神 吕丹丹摄

  图9 团队成员在京报馆展厅内驻足学习 吕丹丹摄

图10团队成员在革命先辈雕塑前合影留念 吕丹丹摄

图11 团队成员化身“青春记录者”采访参观者 吕丹丹摄
宋庆龄同志故居:品读芳华岁月,感悟大爱无疆
带着京报馆油墨与旧纸的馨香,带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华航实践团成员走进北京宋庆龄同志故居,这座位于后海北沿46号的庭院,闹中取静、花木扶疏,宋庆龄先生曾在此工作生活超二十年,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她温润坚韧的精神气息。
陈列柜中,一件件珍贵文物如同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星辰:亲笔修改的文件稿字斟句酌,透露出对国家大事的殚精竭虑;与国际友人往来的信函情真意切,展现其作为“民间外交家”的卓越风采;朴素的衣物、简朴的生活用品,无声诉说着她身居高位却心系民众的崇高品格。刘元旭同学向大家介绍:“宋庆龄先生的一生,完美诠释了‘永远和党在一起’的坚定信念和‘为新中国奋斗’的毕生追求。她以非凡的智慧、博大的爱心和女性的坚韧,在革命洪流中勇立潮头,为新中国的诞生、为妇女儿童事业、为世界和平倾注了全部心血。她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在宋庆龄先生曾伏案工作的书桌前,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的年轻母亲对实践团成员说:“每次带孩子来这里,都想让她感受宋奶奶的大爱。她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对国家和人民的爱,无论男女,都能担当大任。”团队成员孙赛博同学深有感触:“以前只知道宋庆龄先生是国母,很伟大。但今天,从这些生活细节和奋斗历程中,我感受到了她作为革命者、建设者的真实温度与磅礴力量。她的‘大爱’精神,是我们青年一代在追求个人价值时,必须铭记的坐标。”这份纯粹而深厚的家国情怀,如明灯照亮前路,提醒着新时代青年: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以奋斗擦亮青春底色,方能真正回应“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图12团队成员介绍宋庆龄女士的成就 钱旺子摄

图13团队成员在故居合影 吕丹丹摄

图14团队成员离开宋庆龄故居合影 刘元旭摄

图15 团队成员化身“青春调研员”采访参观者 钱旺子摄

图16团队成员围坐研讨 樊雯文摄
此次“丹韵探京”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寻根与思想淬炼之旅。通过沉浸式探访京报馆、宋庆龄同志故居、北京大学红楼,团队成员们不仅在历史的现场触摸到了信仰的温度,更通过大量的访谈交流,聆听到了历史守护者的解读、同龄人的共鸣以及不同代际参观者的心声。
这些珍贵的红色圣地,远非冰冷的建筑或静态的展陈。它们是百年奋斗史诗的鲜活载体,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注脚。邵飘萍“铁肩辣手”的凛然风骨、宋庆龄“大爱无疆”的博大情怀、红楼先驱们“雄健勇毅”的开拓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璀璨的篇章。它们清晰地昭示:信仰的力量可以穿透黑暗,真理的光芒终将照亮前程,个人的奋斗只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才能成就永恒价值。
行程有尽,收获无垠。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此行汲取的丰厚精神滋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必将更加自觉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转化为刻苦钻研、锤炼本领、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华航学子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丹韵”收获,以革命先驱为榜样,砥砺初心使命,勇担时代重任,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华章,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作者:吕丹丹    来源: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从贵师院到金沙县:一堂“会玩的外语课,点燃山区课堂!
  • 青春力量扎根基层,共筑治理安全防线 —— 广东科技学院蓝天救援突击队三下乡实践纪实
  • 南财学子“三下乡”:“一村一品” 调研队走进果老首乌,探寻特色产业振兴路
  •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2025年"青春力行"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青春三下乡|闸门勘测识水工重任,青春问道探复兴之路 ——河海学子对话陆水工程,锚定新时
  • 传承红色精神,守护国之边疆
  • 传承红色精神,守护国之边疆
  • 近日,桂林理工大学 “铸家国魂护山河绿,聚民族情绘振兴图” 社会实践团赴广西崇左革命烈士陵园,开展 “传承红色精神,守护国之边疆
  • 三下乡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