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正值盛夏,阳光炽烈,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境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星野知行”实践队一行十余人,怀揣着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探索热情与研究需求,奔赴长宁县天星村,开展乡村振兴相关调研活动。
走进田间地头,体悟技艺与创新的共生。
抵达天星村后,实践队成员村委会工作人员开展首次正式交流。实践队队长首先说明此行目的,即通过实地调研,系统了解天星村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情况、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及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相关研究积累一手素材。村书记对实践队的到访表示接待,并简要介绍了参与交流的村委成员及各自负责的工作领域。

团队与廖书记首次正式交流。雷挚伶摄
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双方围绕天星村的发展现状、特色产业培育及乡村振兴路径等话题展开座谈。村书记廖小龙作为主要介绍人,详细向实践队成员介绍了村子的基本情况。他提到,天星村位于长宁县城西南郊,2019年由原天星、群利、加林、白合四村建制调整改革为一类村,面积13.5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475户7800余人,其中党员145人。境内有宜叙高速长宁出口,两站连接线58米大道、宜长旅游路贯穿而过,区位优势明显。

天星村的稻田生机勃勃。杨如摄

队员入田间实地参观考察。杨如摄
天星村村民世代以农为业,有着深厚的农耕底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同时,村子并未局限于传统农耕,而是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目前已成功培育出以“腊板鸭”“腊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品凭借独特的风味和优质的品质,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为了进一步拓宽这些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品尝到当地风味,天星村新建了直播带货基地。廖书记表示,该基地自投入使用以来,有效打通了当地特色产品与外部市场的连接,成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村民增收的重要纽带。

天星村直播基地。杨如摄
探访生产基地,见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7月3日下午,实践队成员循着空气中弥漫的腊味香气,前往天星村电商直播基地的核心区域。这一区域紧邻村内的特色产业加工区,是集产品展示、直播运营和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团队到达天星村农产品生产厂。雷挚伶摄
生产车间内,蒸汽与肉香交织,工人们在湿热的环境中有序作业。他们严格遵循祖辈传下的古法工艺:选取当地散养的优质麻鸭,经手工脱毛、清洗后,用花椒、八角等十余种香料调配的酱料进行反复揉搓腌制,再悬挂于特制熏房,以柏树枝小火慢熏数日。同时,车间引入的标准化生产流程贯穿全程——原料进厂需通过32项指标检测,腌制时间精确到小时,熏制温度控制在45-50℃区间,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记录台账,确保产品品质稳定。
黄霜霜指着墙上的专利证书展板介绍,工厂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完成技术革新,从选材到熏制的全流程已累计应用108项专利技术。其中,鸭肉嫩度保持技术解决了传统腊味易干硬的问题,智能化熏制控制系统实现了风味物质的精准留存,无菌包装专利则延长了产品保质期至180天。
化身“乡村推荐官”,体验直播带货
直播实践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天星村电商直播基地的直播间内有序开展。该直播间配备了专业的环形补光灯、高清摄像头及多机位切换设备,背景板上清晰展示着“天星村特色腊味”的字样和产品图片,为直播营造了规范的场景氛围。
在腊板鸭制作工厂员工黄霜霜的现场指导下,实践队队员们分组轮流尝试担任“乡村推荐官”进行直播。黄霜霜向队员们讲解了直播的基本流程、产品介绍的重点要素以及与观众互动的技巧,包括如何清晰表述腊板鸭的制作工艺、风味特点和品质优势,如何及时回应观众关于价格、物流等方面的咨询。

团队进入直播基地。雷挚伶摄
镜头前,实践队队员们面对直播设备时,始终保持着认真的态度介绍产品。
“大家看这腊板鸭,表皮色泽透亮,呈现出自然的琥珀色,这是传统熏制工艺形成的独特色泽”“经过多道工序制作的板鸭,肉质紧实有嚼劲,每一口都带着独特的咸香,这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味道”,他们模仿专业主播的表述方式,结合此前了解到的产品信息,向屏幕另一端的观众介绍着天星村的腊味产品。
队员们的介绍,从表面上看是在推广“腊板鸭”“腊肉”等特色产品,实则成为了城乡之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直播镜头,城市消费者得以直观了解乡村特色产品的制作过程、品质特点,而乡村的风土人情也借助产品介绍间接传递出去,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

队员正在进行直播。杨如摄
参与此次直播的一名队员在结束后表示,当看到屏幕上不断弹出的订单信息,得知乡亲们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生产出的腊板鸭、腊肉等产品,经自己在镜头前的介绍获得市场认可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触动。
他进一步谈到,在直播过程中,亲身体验了从产品介绍到与消费者实时互动,再到见证交易达成的完整过程,这让他直观感受到直播这一科技手段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将乡村特色产业与广阔市场直接连接。这种对科技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认知,不再是课堂上书本里抽象的概念,而是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订单数据和市场反馈。
实践感悟:青年力量与乡村振兴的结合
从村委会勾勒的产业发展规划,到工厂里标准化的生产场景,再到直播间实时更新的销售数据,“星野知行”队员们通过几日来的座谈交流、实地观察与亲身体验,逐步梳理出天星村产业振兴的完整链条——村委会的规划为产业发展锚定方向,工厂的生产为产品品质筑牢根基,直播销售则为产品变现打通渠道,三者相互支撑,形成了“规划—生产—销售”的闭环。
在这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传统工艺在当代生产中的坚守,也直观看到村庄为融入数字时代所做的努力,从直播基地的搭建到村民对电商技能的学习,都彰显着主动求变的意识。
西华大学的学子们以调研记录、参与直播等实际行动,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践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年力量,这一过程也清晰展现出青年群体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时,在创意转化、市场对接等方面产生的独特能量。青年在其中展现的活力与创造力,在推动乡村产业创新、促进城乡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亦值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