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气蒸腾。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伴七彩假期・筑彩虹人生”暑期实践队的三名带队老师与16名实践队成员,带着青春的热忱与攻坚的决心,踏上了咸阳市长武县的土地。从7月12日到26日,他们在支教课堂里播撒希望,在文化广场上传递欢乐,在农家院落中践行担当,在红色旧址里汲取力量,用15天的实践诠释着“敬学、明德、远志、修能”的校训,更在汗水与坚持中完成了一场属于青春的“攻坚磨练”。
支教课堂:从“手足无措”到“默契搭档”
“老师,这个颜料怎么混出紫色呀?”“姐姐,我想画宇航员!”7月13日清晨,长武县地掌完全小学的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提问声让实践队员韩珂舒额头沁出细汗。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讲人之一,她前一晚对着教案演练到深夜,却没料到面对40多个性格迥异的孩子,预设的流程几乎“失控”。
这是实践队支教工作的初体验。为了筹备这场暑期课堂,队员们提前两周分组备课:体育生出身的张瑶瑶负责设计趣味运动会,书法爱好者党哲凯准备了毛笔与宣纸,音乐专业的崔怡欣特意学了儿歌弹唱。但真正站在讲台上,才发现乡村孩子的认知水平与城市存在差异——有的孩子从未接触过毛笔,有的对乐理一窍不通,甚至有几个内向的孩子始终低着头不愿发言。
“不能按课本教,得接地气!”队员们迅速调整策略。韩珂舒把手工课变成“科技拓展课”,带着孩子们到操场完成科技小发明;张瑶瑶放弃复杂的游戏规则,用“老鹰捉小鸡”的传统游戏教团队协作;党哲凯从握笔姿势开始,握着孩子的手一笔一划地写“人”字。当看到最内向的小姑娘终于举起画着全家福的作品时,队员们突然明白:教育的攻坚,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用耐心敲开心灵的门。
截至7月25日,支教课堂已吸引110余名孩子参与,从最初的60人到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是队员们每天课后复盘到深夜的坚持——他们用矿泉水瓶做简易乐器,把废品改造成手工材料,甚至自学了当地的方言童谣,只为让“七彩假期”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关爱老人:用脚步丈量“责任重量”
“张爷爷,您慢点,台阶滑。”7月14日,浅水村的土路上,队员胡航瑞搀扶着82岁的独居老人张福才,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走。前一天暴雨冲垮了部分路段,泥泞的土路让穿着运动鞋的队员们频频打滑,却没人喊累——他们要赶在午饭前帮老人把院子里的柴火搬进屋。
关爱老人活动中,队员们分成三个小组,每天徒步走访10余户老人。清理院落时,平日里素爱干净的女生们忍着灰尘擦拭蛛网,男生们扛着锄头翻整菜地;健康服务时,学护理的队员杨冰倩带着血压仪挨家串户,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少吃盐、多走路”的道理,甚至画了漫画版的“高血压防治手册”。
最难忘的是帮独居老人王奶奶挑水。村里的水井在坡下,队员们两人一组抬着水桶爬坡,正午的太阳晒得肩膀发红,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娃娃们细皮嫩肉的,哪受过这罪?”王奶奶心疼地往他们手里塞杏子,队员们却笑着说:“奶奶,这比健身房练力量实在!”
15天的时间里,他们为67位老人提供了健康服务,帮36户清理院落,记录下25条需要反馈的养老需求。脚上的水泡磨成了茧,晒黑的皮肤脱了层皮,但当看到老人们贴在门上“谢谢娃们”的纸条时,队员们突然懂得:所谓责任,就是把书本里的“尊老敬老”,变成弯腰擦桌、抬手挑水的具体行动。
图为苏心乐为村民和水泥(胡航瑞供图)
文化惠民:在广场上完成“成长蜕变”
7月14日晚,浅水村村民文化广场的投影设备突然黑屏,刚放映20分钟的《举起手来》被迫中断。负责设备调试的队员范家华急得满头大汗——白天支教结束后,他们扛着30斤重的投影仪和幕布步行两公里到广场,烈日下安装时已耗费大量体力,此刻又遇到电路接触不良的问题。
图为队员安装投影仪(韩珂舒供图)
“让开,我来试试!”学过电工基础的队员闫浩燃蹲在地上,借着手机闪光灯排查线路。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村民们的议论声越来越大,他的手在颤抖,却咬牙坚持接线、测试。20分钟后,银幕重新亮起,全场响起掌声,闫浩燃抹了把脸上的汗,第一次觉得专业课知识如此有力量。
这场文化惠民活动,对队员们来说是场“全能考验”。为了让红色电影展映顺利进行,他们每天顶着烈日搬运设备,提前勘察场地避开水坑;教广场舞时,00后的队员们对着视频反复练习,对着镜子纠正动作,再耐心教给手脚不协调的大爷大妈。村民李阿姨笑着说:“这些娃比自家孩子还耐心,教我们跳《最炫民族风》时,一遍遍示范不嫌烦。”
两周里,他们放映了《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13部影片,教会200余名村民跳5支广场舞。从最初架设备时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熟练应对突发状况;从面对村民围观时的羞涩,到主动拉着老人加入队伍,队员们在广场的灯光下,完成了从“学生”到“服务者”的蜕变。
红色研学:在旧址前立下“青春誓言”
7月16日下午,亭口镇习仲勋革命活动旧址的展厅里,队员们站在“两次解放长武”的历史照片前,久久沉默。讲解员讲述着习仲勋同志在艰苦环境中开展兵运工作的故事,当听到“用粗粮充饥,靠窑洞御寒”时,曾抱怨支教宿舍闷热的队员们红了脸。
这场红色研学,是队员们的“精神洗礼”。在旧址的煤油灯前,他们听着革命先辈用算盘计算军费、用暗号传递情报的细节,对比自己用手机查资料、靠空调降温的日常,深刻体会到“艰苦奋斗”四个字的分量。“我们扛设备喊累,可先辈们扛的是枪;我们嫌饭菜简单,可他们连饱饭都吃不上……”队员陈开红在日记里写道。
离开旧址前,队员们在党旗下重温入团誓词,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年轻的脸上,从最初对革命历史的模糊认知,到主动搜集长武县革命故事分享给孩子们;从把实践当任务,到立志“像先辈一样扎根基层”,红色基因的传承,成了最深刻的攻坚——它让队员们明白,青春的磨练不止于体力,更在于思想的觉醒。
结语:让彩虹落在大地上
15天的实践中,地掌完全小学的孩子们用画笔给队员们写了封信,画上了彩虹、笑脸和“谢谢”;浅水村的广场舞队伍自发跳起送别舞,张大爷捧着自家种的苹果追到村口;老人们的血压记录册上,多了队员们留下的联系方式。
这些来自长武大地的反馈,是对“伴七彩假期・筑彩虹人生”最好的诠释。对于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这群大专学子来说,这场实践不是简单的志愿服务,而是一场“破茧成蝶”的攻坚。他们在支教中突破了“理论盲区”;在惠民中克服了“能力短板”;在关爱中磨掉了“娇气”;在研学中坚定了“信念”。
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会上所说:“彩虹的七种颜色,是课堂上的颜料、是广场上的灯光、是老人手中的血压仪、是旧址前的红旗、更是我们青春里最耀眼的成长印记。”这场实践,让他们懂得:真正的彩虹,从不在天上,而在脚踏实地的磨练中,在为他人付出的笑容里。
图为实践队合影(党哲凯供图)
供稿人:韩珂舒 顾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