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小青”——“共护万丈湖,同筑清河梦”志愿服务队奔赴花园口水文站,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带着专业求知的热忱,在黄河岸边开启了一场生态保护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研学之旅,用青春力量为黄河生态保护注入活力。
在水文站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队员们首先走进现代化监测枢纽。巨大的电子屏上,水位、流速、含沙量等数据实时刷新,形成动态变化的流域生态图谱。“这套智能监测系统覆盖了从河道到沿岸湿地的12个监测点,能同步捕捉水质、水文、气象等28项指标。”工作人员指着系统界面介绍,“比如汛期来临前,我们通过流量数据预测洪峰演进速度,为下游防洪调度争取宝贵时间。”队员们一边对照专业课本记录关键参数,一边就“数据误差允许范围”“极端天气下的监测预案”等问题提问,现场交流热烈。随后,大家参观了水质分析实验室,从水样预处理的萃取、过滤步骤,到重金属离子检测的光谱分析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水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知识有了具象落点。
实践环节中,服务队分组参与辅助工作。一组协助整理近五年的水文数据档案,将纸质记录录入电子系统,在比对不同年份的流域生态指标变化中,直观感受到黄河治理的成效;另一组则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到指定监测点进行模拟采样——从确定采样深度、记录水温,到规范填写采样标签,每个步骤都严格对标行业标准。“看似简单的采样,连容器清洗都有7道工序,这让我对‘生态监测无小事’有了更深体会。”一位队员在实践笔记中写道。
活动尾声,队员们与水文站工作人员围绕“青年如何参与黄河生态保护”展开座谈,结合专业所学提出“建立校园黄河生态监测数据共享平台”的设想。服务队表示,此次实践让专业知识与生态保护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未来将持续依托学科优势,开展黄河流域生态调研,让青春智慧在守护母亲河的实践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