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丈量“海绵”肌理:长安大学实践队解码龙城生态智慧晨雾初散,晋阳湖面碎金浮动,透水砖铺就的环湖步道蒸腾着清凉水汽。为了进一步探索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7月12日,长安大学赴山西太原”青年智造创绿城,碳路先锋拓新程“暑期社会实践队循着昨日”海绵城市“理论课堂的余温,走进晋阳湖公园与汾河生态廊道实地调研海绵城市理论如何在这座工业之城铺展开生态画卷。

实践队在晋阳湖岸和汾河西岸开展调研
在晋阳湖岸,灰青色的步道在阳光下泛起了柔光,固废重生的透水砖正以每秒3毫米的韵律“吞吐”清水,地表转瞬只余了星点湿痕。队员们倾身观察着步道吐纳的景象,周华老师手持测温仪,用切实结果体现透水砖的降温效果:透水砖铺设区域34.2℃,而相邻的沥青路却达到了41.5℃——高达7.3℃的温差令队员们不禁感慨“这是砖体写给酷暑的绿色宣言”。这条由再生骨料浇筑的环湖步道蜿蜒如带,团队成员们顺着这条绿色路径又进一步深入探索了太原的绿色转型故事。

实践队在晋阳湖合影
鸟瞰临汾市区,汾河一泓清水宛如一条玉带串起两岸锦绣,下沉式绿地的点缀更是为其赋予新的动能。队员们用测绘仪器大致勾勒出了20厘米种植土,30厘米砾石和导流系统构成的“渗-滞-蓄”三部曲。这方“生态砚池”不仅扮靓了河岸景致,更默默分担着汾河防洪的重任,为“玉带串锦绣”的汾河图景注入坚实的生态底气。

实践队在汾河公园合影
夕阳为河面镀上金辉时,测绘仪器投下的斜影,恰似青年们在太原写下的绿色注脚。透水砖织就的“毛细血管”、下沉式绿地构筑的“防涝屏障”,既是生态技术的实践样本,更是一堂鲜活的“行走的思政课”。它让青年学子在丈量数据中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在触摸城市生态肌理时领悟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更在知行合一中坚定了用专业学识守护生态家园的使命担当。